AI时代老师会不会失业?学外语还有必要吗? 南京这场校长圆桌派给你答案
2024-03-31 14:44:49

AI时代,老师会不会失业?要不要好好学习外语?未来教育将是什么模样?3月30日,南京时代双语学校举行“未来教育:对话与行动”校长圆桌派,剑桥大学原副校长、南京时代双语学校特聘校长Geoff Ward,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副校长、南京时代双语学校IB课程顾问李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原院长、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忠、南京时代双语学校外方校长Gillian Langan,南京市中华中学副校长王圣华,南京时代双语学校中方校长兼融合中学部校长鞠翠,南京时代双语学校融合中学部外方校长Gerry Langan参加了这一圆桌派。

ChatGPT发布以来,人工智能备受关注,并且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对此,Geoff Ward校长表示:“英国的许多大学已经开始提供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这些专业通常涵盖了人工智能的核心理论、算法、技术以及应用。“我们不应该畏惧新科技的到来,我们应该勇敢地接受新的挑战,然后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来便利我们的学习及生活。”

有观点认为,AI时代教师可能面临失业潮。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副校长李萍认为,AI在发展,但有一些东西它永远无法明白。比如,人的感知力,人的审美能力,机器永远都学不会。人跟人之间的一种感情的交往、沟通、互动,机器人永远没有办法做到,老师有人格魅力,机器人能有吗?因此,机器人取代不了老师,老师们依然是任重道远,永远不会失业。

学校应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合理有效使用网络和科技工具?南京时代双语学校融合中学部外方校长Gerry Langan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在网上轻松获得答案的时代,我担忧的是,当学生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的时候,他们会立马去求助互联网,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Gerry Langan校长认为,面对互联网诸多的信息,如何帮助学生去检查来自互联网的信息的真实性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也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以洞察力来驾驭在线的知识海洋,为他们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做好准备。”

AI时代学习英语是否还有必要?南京时代双语学校外方校长Gillian Langan认为英语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工智能的翻译非常的迅速、快捷以及准确,但是相比于人脑来说,AI提供的只是一些冷冰冰的语言表达而缺少感情,同时AI不能够自我纠正。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学习语言的本身,也不是仅仅是学习它的语法和词汇,更多的是用它当做一个工具来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

海外名校在录取学生时最看重哪些特质?“剑桥大学希望招收来自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化的学生,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对生活充满热情,独立、勤勉,具有批判性思维。”Geoff Ward校长说。“2021年哈佛大学出了一份关于招生的报告,报告提到他们招生的第一标准是检查一下学生和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家人是跟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人,如果一个学生跟家人关系非常恶劣,说明这个学生与人沟通,人际交往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欠缺的。”李萍说。

未来的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孩子的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南京市中华中学副校长王圣华认为,应该培养学生5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健康促进力,包含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情绪管理能力和道德提升力;第二、学习创新力,包含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的意识;第三、创新实践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第四、合作共赢力,有团体的意识、协调能力和共情的能力;第五、健康生活力,能独立生活,有生活情趣、生活态度、生活品质。

在国际教育与国内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南京时代双语学校又有哪些举措和成果?南京时代双语学校中方校长兼融合中学部校长鞠翠介绍,作为南京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IB一贯制的学校,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提炼:第一、一贯性。学校的四大课程群:思维课程、设计创意课程、语言课程、活力传承者特色课程,都是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段形成贯通性培养,形成体系和特色。第二、多通道升学。目前学校采取了“四学段、双轨制、深融合、多通道”的办学策略,家长可以选择国内这条线正常参加中考或高考,然后进入国内理想的大学,也可以选择融合部这条线,进入国际顶尖学校。第三、全员导师制,学校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控制在25人左右,因此,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位导师,为学生启动生涯规划,打造一个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升学通道。

通讯员 张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