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感受时代新脉动,倾听时代最强音。即日起推出“江北故事汇”专栏,聚焦江北各行各业奋斗足迹,寻访行业在传承、发展与创新路上的好故事,用镜头见证成长,用故事标记时光,展现新时代新江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传递“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江北好声音。
在南京江北新区泰山街道新马路,一所蓝白相间的警务室让群众倍感安心,门头上“刘小川英模警务室”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南京公安首个以英模名字命名的警务室。为何一个警务室以人名命名?让我们走近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阳沟街派出所社区民警刘小川,听听这所警务室背后的故事。
刘小川英模警务室2022年12月9日挂牌成立
一个命名就是一个标杆
刘小川出生于1986年9月,中共党员,2011年从警以来,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奖2次,先后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南京市第六届“群众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第四届“南京青年五四奖章”、“感动南京”年度人物、南京好市民……熠熠生辉的荣誉背后,承载了哪些动人故事?
走进刘小川英模警务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小川一二三四工作法”十个大字,总面积约180平方米的警务室,设有接待区、展示区、办公区、备勤区以及议事室和护蕊工作室,墙上的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故事,展示着刘小川英模警务室多年来服务基层寻常而又动人的瞬间。
刘小川介绍警务室工作法
对于刘小川来说,“警察”两个字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他前后经历三次高考,只为他心中那个不曾磨灭的警察梦。2011年从江苏警官学院毕业后,刘小川终于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油然而生的责任感让他心中的小火苗始终熊熊燃烧。
2019年9月20日,刘小川领命带队跨省侦查一起贩毒案件。经过连续一天两夜没合眼的蹲守,9月22日12时许,刘小川和同事将涉案重要犯罪嫌疑人顺利抓获,并很快带出另一名嫌疑人。在随后的抓捕过程中,面对嫌疑人猛踩油门的疯狂逃窜,刘小川奋不顾身扒住车窗被拖行300余米,造成左锁骨、左侧肋骨等多处骨折,他的勇敢和坚持换来了嫌疑人的成功落网。像这样孤胆擒凶,刘小川同志并不是第一次。2018年9月1日,刘小川和同事追缉两名贩毒嫌疑人,一名嫌疑人弃车亡命逃窜,刘小川紧追不舍,狂奔500余米后,用冷静的头脑和机智的临场应对,徒手将高出自己一头的嫌疑人抓捕归案。2019年10月,刘小川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刘小川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2020年初,随着南京社区警务改革强力启动,又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社区警务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干了10年刑警工作的刘小川转岗成为一名社区民警;2022年12月9日,刘小川英模警务室挂牌成立,为社区民警就地接处警创造了新“枫”警。对于干了两年的社区工作的刘小川来说他,他很清楚以个人名字命名警务室意味着什么:“作为社区民警,要给百姓‘看得见的安全感’,这也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一个品牌就是一张名片
在警务室门前广场,刘小川将最新一期反诈周报读给老人们,解读最近高发的诈骗类型是什么、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有哪些;节假日,一批又一批“红领巾”前来警务室开启寻访之旅,一颗颗红色火种播进少年儿童心田;去年7月,江苏警官学院2023年第一张录取通知书从刘小川英模警务室发出,帮助新生扣好从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刘小川走上校园思政课讲台
作为江北新区家喻户晓的英模干警代表,刘小川不仅出现在警务室门头,还常常出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浦口实验小学浦园路分校成立“刘小川英雄中队”,引导学生以英模为榜样,做时代新人;新区公安分局组建“刘小川青年突击队”,逐渐成为辖区百姓眼里平安的象征;社区搭建“小川广播室”,开展“护蕊”德法宣讲,打好反诈“宣传牌”……在新区,刘小川警务室已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不断传递着公安正能量。
刘小川
“以前,我觉得刑侦工作是正邪对峙的战场;现在,我发现社区工作是百姓民生的考场。”刘小川以“一张嘴”讲好基层故事,“两条腿”走在群众之间,将工作中的点滴经验积累,总结了“三必到”社区工作法:社区活动必参加,矛盾纠纷必上前,群众需要必出现。刘小川带领4名辅警、7名网格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1+4+7+N”模式,改进8小时工作制,推行延时错时、节假日轮值等便民措施,使用“走访登记本”分色管理,建立“动态电子台账”,形成周报来总结和发现问题,用心践行新时代公安工作群众路线,努力为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英雄只是一瞬间,警察要干一辈子。”刘小川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相比于革命先烈,刘小川说:“我是极其幸运的,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拼搏奋斗在新时代,虽未曾经历党艰难创业时期的那种卓绝斗争,但我愿意像他们一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以不怕吃苦、敢于牺牲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新江北记者 韩正莲 通讯员 江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