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年轻人,请学会微笑
2024-05-10 11:12:37

现在的年轻人,笑不出来。

1948年,国际红十字会规定将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为世界红十字日,世界精神卫生组织便将每年的5月8日定为“世界微笑日”。这一天,我们被鼓励用微笑传递爱与友善,用微笑纾解负面情绪,增进社会和谐。

然而,在当今社会,通勤的地铁上、一排排格子间里、路边的咖啡馆里……很难看到面带笑容、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大家用“班味”来自嘲,实则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难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稍不留神,焦虑情绪就会从各个角落里“跑出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压力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学历贬值、技能更新迭代快速,使得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保持竞争力。同时,高昂的房价、生活成本等经济压力也让年轻人倍感焦虑。

“我自己工作还不稳定,担心无法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所以目前不会考虑成家的事情。”95后受访者小张告诉记者。

小张的焦虑也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心理写照。这种群体焦虑直观体现在逐年降低的生育率上。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不难看出,社会压力和高强度工作生活使得年轻人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焦虑之下,生育早已成为年轻人的“最末选项”。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也是年轻人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他们被期望在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都取得成功,而这种期望往往与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相悖。当他们无法满足这些期望时,就会产生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进而加重焦虑。

困在“比较”与“被比较”里的年轻人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年轻人常常在比较中迷失自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和自尊。

“在xx收入xx是什么水平”以此类格式为标题的帖子在小红书app上屡见不鲜,评论下网友分享的高昂年薪、丰厚的福利待遇更比比皆是。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1月31日,58同城、赶集直招发布的《2023年返城就业调查报告》显示,1990年-2004年从业者群体,月平均工资为7304.7元,90后平均月薪资主要集中在5001-8000元,00后则主要集中在3001-5000元。其中,90-94年月平均工资最高,为9228.7元,其次是95后,月平均工资为7021.3元,00后月平均工资为5424.4元。

数据显示,目前年轻人的薪资水平与工作经验成正比,90-94年踏入职场时间更长,普遍薪资较高,但也不脱离正常水平。可见,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引起的焦虑可能是“徒增烦恼”。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信息和言论也容易引发年轻人的焦虑和不安。

“贩卖焦虑”“贷款焦虑”成为流行

焦虑的时候多了,年轻人也尝试自我调节。各大社交媒体上围绕“焦虑”“年轻人”相关的提问不在少数,大家试图寻找一个破解“焦虑怪圈”的答案,但似乎这个问题,没有尽头。

知乎一网名为“李校长”的网友认为,年轻人对焦虑的讨论是因为人类更倾向于寻找同类和共鸣,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指出:“比起冷静地摸索正确的出路,找到能理解自己的焦虑的人,能够更快地获得满足感不能说这种满足感就一定是错的,但是就像刷短视频一样,只有短暂的感官满足,并不能带来实质性进步。”这个解释似乎可以解答年轻人为何热衷于“贩卖焦虑”。他的回答引起了少部分网友的赞同,但这些声音并不能激起更大的水花。

另一个热词“贷款焦虑”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日常。所谓“贷款焦虑”,和我们通常所指的贷款并无关系,而是人们为了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提前感到焦虑。即真实的让人焦虑的事情还尚未发生,人们已经开始提前焦虑,随之而来的就是浮躁烦闷的心情,和日益低迷的生活态度。

“活在当下”是一剂良药

总体而言,年轻人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年轻人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应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种忽视导致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笔者认为,焦虑其实是提前预设不利的结局而引发的结果。对工作、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焦虑,是害怕不按既定规则生活,所产生的无参考人生轨迹;对生活中繁琐的小事提前焦虑,则是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得不到预期的自我增负。这些都是给自己提前设置了“坏结局”而引发的恐慌。

记者咨询了精神卫生领域相关专家,医生建议,年轻人应该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理性看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避免过度比较和攀比,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他们可以通过运动、阅读、旅行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参与现实社交活动,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

同时,医生强调,年轻人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识别和处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他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新江北记者 朱葛嫣然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