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来,两千多个日夜,两百多万字,谱写出他的教育诗篇。他说他会一直为“红泥火炉”添柴,让它温暖下去,红火下去……近日,在2024年南京鼓楼教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金陵汇文学校中学部李猛老师获得“鼓楼教育好故事”演讲比赛特等奖。一起来听听他故事。
喜欢“红泥火炉”的文化意象
他给公众号取名“爱语文的红泥火炉”
李猛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语文备课组长,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鼓楼区学科带头人。2023年4月,他被评为“阅读点亮未来”年度点灯人。
2016年6月,李老师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爱语文的红泥火炉”,记录教育人生。他利用“红泥火炉”这一新平台发展自己,许多教学思考及案例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等杂志,不少活动被《扬子晚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红泥火炉”成了他的一张名片。他还利用“红泥火炉”为学生写作搭台,为学生开设专栏,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搭建了桥梁。“红泥火炉”还开设“青年教师成长专栏”,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年以前,一个雪天,大诗人白居易邀请好友刘十九围炉夜话,诗酒年华。“红泥火炉”就成了一种代表温馨情谊、诗意人生的文化意象。“我喜欢这种文化意象。”李猛说,这是他微信公众号取名的由来。“我要以文字做柴,以情怀烹茶,过一种诗意的教育人生。我希望这个‘小火炉’红红火火的,既照亮自己的成长之路,也温暖学生的青春年华。”
红泥火炉
点亮自我成长之路
2017年8月,李猛老师带着“红泥火炉”来到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他说:“踏上鼓楼教育这片热土,我感受到同仁们的敬业态度和创新精神,很受鼓舞,也倍感压力。我的师父杨友红老师鼓励我上好课,写好文章,利用好‘红泥火炉’这一新平台发展自己。于是,我开始潜心钻研,把家常课当成公开课上,让每一节课都有滋有味。”
“红泥火炉”里便有了《“蛋炒饭”版的<诫子书>》,有了《蒹葭》的花样读法,有了《小石潭记》的配图活动,有了青春版的《简·爱》表演……很多设计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等期刊发表。有些语文活动被《扬子晚报》报道。星光不负赶路人。李猛先后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鼓楼区学科带头人”。
红泥火炉
点燃学子的写作热情
李猛表示,新时期的教师要做“大先生”,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还要全力为学生的发展引路。“红泥火炉”中有“佳作展台”这一栏目,用以展示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班上有一些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怎么办呢?我就想方设法哄他们写,将作文变成作品,发表在公众号里。有了‘粉丝’的期待,孩子们的自信心大大提升。”
小林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起初对写作没信心,可有一回他写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昆虫颁奖词。李猛老师大加赞赏,并为他开设专栏。持续地读写,让这孩子的语文学习进入快车道。后来,他写的一篇小古文《雪战长津湖》还登陆了“学习强国”。作品中有这样两句话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登岗俯瞰,细寻,遍地皆为雪人。其真为雪人邪?其真为军烈之躯也。”用孩子自己的话说,“我这块木炭被李老师的‘红泥火炉’点燃了,心中能量满满……”
李猛老师的“红泥火炉”向全体中学生开放。隔壁班爱填词的小葛与喜欢写诗的小南自然都有个人的专栏。很多其他学校的孩子也为作文发表在“红泥火炉”中而喜悦半天。更大的惊喜是,很多编辑老师从“佳作展台”中选稿。无疑,“红泥火炉”为孩子们的作文发表搭建了一座桥。
红泥火炉
助力青年教师提升
流光容易把人抛,却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曾经迷茫的李猛老师,如今也成了青年教师的师父。他给徒弟们的建议,依然是“上好课,写好文章”。“红泥火炉”这一平台在助力青年教师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台中有“新手教师成长”专栏,分享了李猛老师多年来备课、上课的经验,也分享徒弟们点滴的成长记录。“我还把教学设计变成教学叙事呈现出来,汇编成‘我们的语文课’这一系列,至今更新了近100期。青年教师们很喜欢这一栏目,因为读起来更亲切,更活泼。他们期待自己的语文课也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那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就真的是‘我们’的了……”李猛说。
“小火炉”开办至今,已有八年时光。八年来,两千多个日夜,两百多万字,谱写出李猛老师的教育诗篇。知道李老师要讲述“小火炉”的故事,他的学生们纷纷写诗填词祝福他。其中一首诗写道:“红棠夜雨染燕支,泥落嫣花蕴新词。火耀灯烛庆春早,炉暖清茶谈雅诗。”这是一首藏头诗。小作者不仅赞扬李老师有“落红”的奉献精神,还表达出对诗意人生的追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