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力波 | 被外交部发言人点赞并推荐,纪录片《再会长江》呈现温暖中国
2024-05-22 20:30:52

本周五,纪录电影《再会长江》将在全国电影院上映,该片以长江为线索,拍摄团队从上海出发,一路溯流而上,途经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跨越6300公里,用镜头记录下长江沿岸地区的变化。影片由江苏省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家港市金农联文化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该片以精湛的拍摄反映出十年来长江沿岸地区的巨大变化,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导演和主人公用真诚和善良,跨越时间、空间、语言和民族,带给观众共通的感动,希望各国朋友通过影片认识中国,亲身到中国走走看看,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脉搏。

10年后“再会长江”

想拍到“长江源头第一滴水”

记者注意到,在中国网络平台上,纪录短片集《再会长江》早在2022年就播出了,共9集,单集片长54分钟,豆瓣评分高达9.3分。无数网友在弹幕“安利”,“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宝藏纪录片!”

此次将于5月24日上映的是经过重新剪辑的《再会长江》电影版。影片4月时先在日本上映,大受好评,创下了日本文艺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的出色成绩。

21日,记者参加了《再会长江》提前看片,影片中特地交代了这部电影的缘起——2011年,中国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在日本播出,让日本导演竹内亮的名字被中日观众所熟悉。

竹内亮从小就喜欢《三国演义》,那里面有很多长江的故事。日本没有这么大的河,所以他一直很好奇,很想亲眼去看看长江的源头是什么样。

然而2011年那次拍摄之旅,却给竹内亮留下了一个遗憾:当时是来中国出差的,签证只有两个星期,时间非常赶,没能拍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

如今作为南京女婿,竹内亮定居南京,并把家搬到了长江边,每天看到长江都很感动。于是,10年后的2022年,他决定再次踏上6300公里的长江之旅,并执着地要拍到“第一滴水”。

从影片内容来看,因为高原反应太严重,竹内亮止步于距离目的地冰川的600米之外。不过,竹内亮表示,这次的遗憾跟10年前不一样,10年前是客观原因放弃,而这次是自己体力跟不上了,生命和拍摄二选一的话,还是生命重要。最终由年轻编导代替他拍摄下了“第一滴水”,并在纪录片里呈现给了观众。

“梦想照进现实”的当代童话

茨姆故事展现中国青年的十年巨变

事实上,这些年,关于长江的纪录作品有很多,而且精品迭出,《再会长江》能够脱颖而出,其独特的魅力在于跟2011年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产生了连接,不仅有故地重游,还有故人重遇。

从《再会长江》的镜头里可以看到,十年来,无论是山川美景,还是长江沿岸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变化”中,有一个名叫仁青茨姆的藏族姑娘的故事尤为感人。有网友形容表示,就像是十多年前不经意播下的种子,如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影片呈现了竹内亮2011年拍摄《长江天地大纪行》时第一次见到茨姆的画面,镜头穿过香格里拉纳帕海景区的一个小门,门后怀里抱着小羊羔的藏族女孩,便是17岁的茨姆。她抱小羊与游客合照,一张照片收费5元,因为性格内向,很难招揽到生意。

面对竹内亮的镜头,17岁的茨姆满脸好奇,当得知竹内亮是坐飞机从日本来到中国时,茨姆望着天上的飞机问:飞机是想飞哪里就飞哪里吗?飞机有路吗?

看出了茨姆的好奇和出去看看的心愿,节目组邀请他们一家去上海旅游,那是茨姆第一次见到香格里拉之外的世界,住在黄浦江边的酒店,第一次见到轮渡,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看到东方明珠夜景。回去后茨姆给竹内亮写的一封信中提到,想在家乡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店。

十年后,竹内亮再次来到香格里拉,他凭着模糊的记忆寻访茨姆,找到了一间名为“aurora”的酒店民宿,这正是茨姆开的,而茨姆不再是当年那个腼腆姑娘,她从容自信地面对镜头,说“aurora”是她当年在黄浦江旁一座大厦看到的英文名字。她介绍民宿建成的过程和设计理念,原木的桌椅、沙发、床铺,是时下流行的muji风。茨姆说在上海见过了好酒店是什么样子,也希望在家乡为游客提供一样的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变化,茨姆叔叔曾经坚决反对他们走出高原,而现在“别说是去上海,现在去国外我也欢迎”。曾经茨姆的婚姻由父母包办,现在茨姆的妹妹上了大学,婚恋可以自己做主。

这些镜头画面已经先期出现在了剧集里,面对茨姆一家的成长,很多网友表示,这里蕴藏着香格里拉10多年来的变化,茨姆的故事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当代童话。而茨姆多次有感而发的落泪,也让很多网友共情,“十年不见,各自心中但凡还留有点印象,就足以让人感动,要是不小心多了几分思念和感激,那真是让人泪流满面。美好中充满遗憾,感动了一遍又一遍。”

如今茨姆的民宿格外热闹,虽然她自己后来又去了北京、南京,甚至还出国去了日本,但她印象最深的仍是17岁那年竹内亮带她去上海,茨姆说,“那是一道光,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竹内亮也频繁感慨,“没想到她变化这么大,她的故事能展现中国青年的变化。”

呈现普通人的中国梦

长江之旅浓缩成一个个人生故事

这趟10年后与长江的“再会”,就像竹内亮说的那样,通过当年照片和视频的指引,回到当初拍摄过的地方,看到了长江景色以及沿岸民众这十年的变化,使得这次拍摄有了新的意义,“我想展现普通人的中国梦,就是将一个真实的、客观的、好玩的中国展现给日本人以及全世界”。

不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整个长江流域4亿多的人口,都随着中国社会十年间的澎湃发展而扭动着命运的齿轮。除了茨姆,《再会长江》中货船船长江洪、摩梭女性甄甄、以进噶村杨芹会,也是竹内亮10年前曾拍过的普通人。

长江上游的丽江,摩梭人甄甄在古老“女儿国”生活,这里是传说中“中国仅存的母系氏族社会”。十年前,竹内亮导演来拍摄时,甄甄正为“和男友感情不错,可他不愿意接受摩梭人的传统习俗’走婚’”而困扰。十年后的甄甄给出了她的答案:她已经和当初的男友成家,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走婚”——主要住在女方家里,女儿随她姓,上女方户口,男方则要照顾两个家。

时间的流变在“女儿国”呈现为新与旧的碰撞,甄甄的生活方式,无疑是这十年间当地“母系氏族”的传统思想与“女性独立”的现代意识交融的结果。

除了利落能干的甄甄,导演还在这里见到了热情豪迈、气场全开的女性领导,泸沽湖上摇桨的阿姨,也讲着“依赖男人的话,会被自己的朋友看不起”的朴素道理。

长江上的货船船长江洪,和十年前相比,老了不少,他说“船上没有年轻人了,都是60后、70后”。导演乘坐游轮经过三峡大坝,一路又可见的是科技发达的同时物流也更发达,长江上很拥挤但充满活力。

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竹内亮遇到了新朋友——71岁的“棒棒”蒋师傅,用一根担子养大了家里的四个孩子,随着江边物流基地的兴起和发达,“棒棒”们也将慢慢退出市场。

面对家乡,面对工作,长江上的人们有自己由衷的热爱。竹内亮团队的摄影师以为茨姆去过上海后会不想回香格里拉,然而茨姆的回答是“怎么会呢?我更爱自己的家乡了”。同样的,摄制组在高原拍摄时,误入冻原,车辆深陷,得到高原藏族小伙索南的帮助。在索南居住的帐篷短暂休息,竹内亮看到这里用太阳能发电,喝冰川水,看似生活不便,但索南用藏语表达了自己质朴的想法:我舍不得家乡干净的空气,我不想离开这里。

《再会长江》之所以感动这么多网友,是因为十年巨变中,以茨姆、甄甄为代表的长江百姓,用普通人的故事衔接起中国社会十年间的发展腾飞,呈现出了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温暖中国,同时也让世界见证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全景中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