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入梅时间已定?最新预测来了……
2024-05-23 12:09:30

下月1日起,我市将进入主汛期,此时段内的雨水天气尤其是短时强降雨天气将明显增多。

记者5月23日在我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影响我市汛期气候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特别是对副热带高气压强弱及位置变化,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南海海温变化,北方冷空气活动等众多因子分析,结合前期我国、我市天气气候特征,经与上级台站会商,预计今年我市汛期气候总体偏差,旱涝并重,涝重于旱,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偏强。

市气象台台长姜有山介绍,据预测,全市汛期降水量将达800—1000毫米,较常年偏多2—5成。其中,6月较常年偏多1—2成;7月较常年偏多5—8成;6—7月出现强降水集中时段的可能性较大,存在发生局部内涝以及地质灾害等可能。同时,据预测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降水量较常年显著偏多的可能性很大,须做好防范客水和本地降水叠加造成的洪涝灾害准备。预计8月较常年偏少1—2成;9月正常略偏少。

预计今年我市入梅时间在6月17日—19日,较常年正常略偏早;出梅在7月19—20日前后,较常年偏晚;梅雨期偏长,梅雨量为320—500毫米,较常年260—300毫米,显著偏多。出梅后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高温少雨天气。

预计今年汛期内全市将出现16—25天的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较常年15.0—23.5天,正常略偏多。“当前厄尔尼诺事件正处于加快衰减阶段,预计本月趋于结束,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大气环流逐渐由对厄尔尼诺响应转变为对拉尼娜响应,这种转变快慢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预测的难度。”姜有山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密切监测天气气候变化,及时分析研判,滚动修正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意见。

根据预测,我市今年汛期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偏强,如何打赢防汛抗旱这场硬仗?南京市水务局、南京市城建集团、南京地铁集团等联合在我市5月2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相关准备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做足准备”

近年来,我市防汛抗旱始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逐级压实防汛责任体系。

市水务局副局长兼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丁仲平介绍,汛期来临前,我市已细化确定防汛抗旱、防台风、流域性河湖、水库、重点塘坝等各级责任人共2240名。

各区各单位累计出动人员9800余人次,重点排查河道堤防、水库塘坝、涵闸泵站、排水管网、地铁隧道、居民小区、下穿桥涵、建筑工地等。

目前,已确定市级防汛重点风险隐患11个、城市重点易积淹水点29处,并逐一落实整改措施或度汛方案。

47座城市隧道和33座地下过街通道由市城建集团管理,如何避免这些地势较低的城市地下空间在强降雨时发生淹水?

市城建集团副总经理钟东介绍,该集团每天组织多轮巡查,其中既有专业车辆巡检,也有视频轮回巡检,一旦发现隐患,立刻排查原因,开展整治。早在今年4月就完成了所有隧道、过街通道的“健康体检”,对每个设施都开展了横截沟冲洗、泵池清淤和水泵设备检修,目前正加快实施凤台南路等7座隧道的防淹改造提升工程,通过增设横截沟、挡水板、防淹门等方式,提升隧道防淹能力。

另外,将运用水位监测、AI智能识别等现代化手段,实时监测设施状态和周边水系水位情况,第一时间发现状况。为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积淹水处置,市城建集团还配备了2辆移动泵车和1台大流量“龙吸水”抢险车。据悉,“龙吸水”车排水量最高可达3000立方米/小时。

统计显示,目前,南京地铁在建线路11条、198公里,运营线网13条线路、226座车站、473公里,其中地下车站165座、地下线里程265公里。无论是在建地铁工地还是已运营地铁线路,都是防汛的关键。

南京地铁运营公司总经理刘乐毅介绍,目前,地铁集团已全面检查了施工现场和周边排水系统管网,重点保障已迁改雨水管网的畅通,确保现场排水系统与市政管网有效连接。

目前也已开展了全线网运营线路防汛风险评估,重点针对隧道洞口、下沉式广场、连接通道等易淹水倒灌区域,开展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治理,每处风险点位均编制形成防汛“一点一案一图”(一处风险点位、一份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一张应急备战图)。通过加大雨量计、风速仪、区间水位标、淹水监测仪、视频监控等设备布设,有效提升地铁线网防汛风险感知的精准度。

另外,还按照“站点—区域—基地”的三级防汛抢险网络,分别在市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小行、马家园、秣周、大厂东地铁车辆基地,部署4支专业防汛抢险队伍,统筹445支、8600余人兼职救援力量。并储备了4辆大功率移动排水车、816台移动式水泵,以及4524台固定式水泵等,在地铁站出入口、地下轨道、隧道洞口等易淹水点位配置了4860块防水挡板,确保应急队伍、防汛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防得住。

江湖河库不断“强身健体”

让江湖河库安全度汛,各项排水设施关键时刻发挥应有作用,防洪治理、消险整治、清疏修缮等相关工程是我市每年实施重点。

丁仲平介绍,眼下,我市句容河、胥河、一干河等重点防洪治理工程正加快建设;30项防汛消险工程、13座重点塘坝整治工程将在本月底完成,26处城市积淹水点整治工程中,将有20项在本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另外,截至目前,已有435条道路3756处雨水管网缺陷完成整治,5089公里干支管、27.38万个雨水箅子、21.91万座窨井等完成清疏和清捞。

水库在保障我市防洪减灾、蓄水供水、农业灌溉、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全市防汛重中之重。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处长李宗超介绍,为守好251座水库的安澜,我市近五年已累计投入约2.8亿元,完成64座水库防汛消险工程。其中,今年实施了2座水库的消险以及7座水库的清淤,均将在本月底完成并发挥工程效益。

今年汛前,我市还逐库落实政府、主管、技术、巡查四个责任人共计1492名;完善了13座中型水库、81座重点小水库表面变形、渗流压力等安全监测设施;还完善了所有水库视频监控和水雨情遥测设施,为防洪调度提供重要支撑。

抢险队伍、物资“备齐备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赢防汛抗旱硬仗,抢险队伍组建、物资储备等是重中之重。

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储备“三袋”(草包、编织袋、麻袋)710万只、块石40.3万吨、木材3900立方、土工布60.5万平方米等防汛物资,落实排涝移动泵车82台(含龙吸水2台)。市级组建抢险巡查队伍41支2858人,各区落实抢险巡查队伍706支约2.8万人。通过增设水雨情、易积淹水点、排涝泵站、视频监控等监测遥测站点,提升了防汛调度信息化水平。

与此同时,各区各单位也密集进行各种形式的防汛演练。丁仲平介绍,我市已修订全市防汛抗旱、防台风、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等七大类302个预案方案,编制了洪涝与水量调度方案,制定了城市重点易积淹水点“一点一案” ,完善了主城区水务设施综合调度方案,督促隧道、地铁等修订防汛专项预案。已先后开展滁河洪水调度、蒿子圩蓄滞洪区运用、主城区防汛应急预案等推演演练50余场。

图文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顾小萍 孙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