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纷呈!南京三区劳动教育联片首场活动在瑞小举行
2024-05-24 20:13:12

5月22日,南京市秦淮区、鼓楼区、雨花台区小学劳动教育联片首场活动在南京市瑞金路小学南校区举行,活动发布了三区合作意向书,通过公开课、主题汇报、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三区劳动教育的丰富多元的美好样态。

发布合作意向书,

共同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会上,南京市秦淮区、鼓楼区、雨花台区三区共同发布合作意向书。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区域内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南京市秦淮区、鼓楼区、雨花台区三方决定建立劳动教育联片合作机制,以“共享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目标,从“资源共享、课程合作、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合作、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为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整体水平,三区特聘专家提供后续指导。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潘春雷为三位特聘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海林,南京市教研室教务管理部主任王少峰,南京市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科研员刘权华颁发聘书。

南京市教育局初教处处长王磊、副处长陈元,秦淮区教育局三级调研员许小回,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耿艳,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潘春雷,雨花台区教育局普教科劳动专干邱菊共同按下屏幕图标,开启三区劳动教育合作的首场活动。

成果展示

孩子们的作品琳琅满目

当天,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孙晶晶和赤壁路小学吴冰老师分别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展示课《拉花彩练》《种南瓜》,小朋友们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剪纸拉花,移栽南瓜苗,动手又动脑,体验劳动的乐趣,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在劳动成果展示区,秦淮区部分学校展示了他们的劳动作品,琳琅满目,美轮美奂。月牙湖小学展示了非遗飘漆扇,石鼓路小学展示了他们的特色木刻版画;白下高新小学展示了他们用晒干的种子制作各式胸针;瑞金路小学展示绳结、衍纸、面塑、剪纸等非遗作品;考棚小学则展示了“金陵十八坊”课程,师生一起还原了用植物染布的印染技术……

“绳结本身就是一门美学艺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艺术,我们把绳结跟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比如,端午节有缠五丝、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孩子们用彩色丝线编织手环,不仅美观还有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瑞小绳结课程老师,南京绳结代表性传承人蒋妍侠介绍。

现场,瑞小的面塑盘画令人眼前一亮。“面塑是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面塑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钱翠芳介绍,在北方,面塑通常是用面粉制作的各种可以吃的面食,在南方,面塑经过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将面塑制作成“纸盘上的指尖艺术”,以面粉为主,多种材料配合,制作出丰富多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装裱起来可以几十年不坏。

瑞小实践

构建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劳动中扬长生长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陈洁老师做了《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建构与实施》的主题汇报。陈洁介绍,每周“快乐周三”社团活动中,学校先后邀请了数十名非遗文化传承人来校担任指导教师,开设了非遗创意劳动课程。传承人们指导学生承担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项目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实验、制作、展示等方式,全面认识了秦淮花灯、金陵吆喝、南京面塑等秦淮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充分感受、理解了非遗项目中蕴藏的文化之美、劳动之美。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校长储冬生介绍,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以“构建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为工作目标,系统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资源配备,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扬长生长,学生作品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比赛中获奖,学校劳动教研团队屡获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称号。2022年,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首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储冬生表示,构建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需集“树德”与“增智”“强体”“育美”于一体,让学生不仅拥有“灵巧的手”“聪明的脑”“强健的体”,能创新、善思维,还始终对劳动者秉持着一颗“温暖的心”, 有爱心、懂尊重、爱劳动、能合作、懂得劳动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五育融合”,才能做出最好的劳动教育课程,给学生带来全面的发展。

通讯员 熊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