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脱贫致富带头人李跃生,收获“甜蜜的事业”
2024-05-24 20:35:13

“今年又是个大年,蜂农全都大丰收!”在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喜满堂蜜园,董事长李跃生看着一车车从甘肃、山东等地运回来的蜂蜜原蜜,心里乐开了花。“养蜂人所说的大年指的就是丰收年,酿蜜多,大年和小年的比例大约为2比1。”看着记者疑惑的眼光,李跃生详细地解释了大年和小年的区别。

工人崔丽正在流水线上工作

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蜂蜜加工作坊,发展到有上百人专业生产蜂产品的公司。这么多年来,李跃生把自己的全部追求都放在了这个“甜蜜”事业上,成为当地有名的行业领头人。

今年62岁的李跃生是灌南县政协委员,1983年,22岁的他前往盐城市响水县城隍庙食品厂工作,1992年8月,到响水粮油食品厂做厂长。1997年,他积极响应政府下海创业的号召,辞职后在响水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加工厂。2004年,在家乡政府的邀请下,回到老家三口镇尧河村成立了灌南喜满堂蜜园,除了生产食用生粉、大糕等产品外,开始主营蜂王浆、蜂蜜、蜂皇胎等蜂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蜂蜜逐渐成为老百姓的养身、滋补饮品。由于他特别注重蜂蜜的品质,因此蜂蜜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李跃生干脆放弃了其余的食品加工,一门心思做起了蜂蜜的加工与销售。优质的蜂产品就需要稳定的蜂场,李跃生就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带动三口镇及周边10多家养蜂大户饲养蜜蜂,蜂农生产出来的蜂蜜由他统一回收。

李跃生(左二)了解蜂农的生产情况

“蜂箱蜂种都是李总提供给我们的,我们只负责生产。”今年67岁的严长美养了44年蜜蜂,他介绍,我们养蜂人都是追着花期跑,之前产出来的蜂蜜主要靠自产自销,所以经常卖不出去,后来有了李总的高价回收,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我们对养蜜蜂更有信心。”

“不同的花源酿就不同口味的蜂蜜,其中尤其以百花蜜最好,但是产量较低,所以价格也最贵。”在喜满堂蜂蜜厂的产品陈列室里,一排排各种规格的蜂蜜鳞次栉比。谈起蜂蜜的品种以及养蜂的趣事,李跃生如数家珍。“一个蜂箱里一般有一到两只蜂王,孵化一只工蜂需要21天的时间,从工蜂第一天开始酿蜜算起,生命周期只有35天左右。”

蜂农严长美正在取蜂皇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从原蜜进场把关到产品的化验、生产灌装、包装库存等每一个环节,李跃生都严格把关。他经常对工人说,“我们从事的是甜蜜的事业,必须让人们对我们的产品吃得放心。”也正是这种态度成就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喜满堂蜜园的蜂产品先后获得连云港知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部分蜂产品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现如今,李跃生创办的喜满堂蜜园已成为灌南县重要的蜂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三口镇的特色富民产业,也带动了周围群众就业增收。

“我们公司的产业链每年带动老百姓就业280多人,在外地赶花期的蜂农最为辛苦,但是每年收入也最可观,效益好的,每年可收入30万元以上。”李跃生介绍,一箱蜜蜂,一天最高可以产蜂蜜14千克,养蜂大户可以饲养300多个蜂箱,收入就更可观了。他指着仓库里一桶桶原蜜告诉记者,“这些蜜都是上周运回来的,目前大多数蜂农都在甘肃天水一带采蜜,这个月初,我们合作社的蜂农朱茂松10天就采了11吨多的蜂蜜,目前已经送检,检验合格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将蜜款打给对方。”多年的合作,大家都知道李跃生对蜜源的质量很重视,所以蜂农们都能做到诚实守信,很少有不合格的蜂蜜。据了解,目前,李跃生的合作社拥有70多家本地蜂农,还有100多家外地蜂农也慕名加入他的团队,问他提供优质蜜园。

工人从车上卸下一桶桶原蜜

“在家门口上班,既可以拥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的小孩和老人,我觉得特别幸运。”尧湾村的崔丽是喜满堂蜂蜜厂的流水线工人,6年前,她就开始在这里上班,现在每个月收入6000多元,像她一样在这里上班的村民还有20多个。

将全国各地的“甜蜜”采集到灌南,再把这份“甜蜜”输送到全国各地,作为“甜蜜事业”的领头雁,优质品牌的打造者,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李跃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诚实守信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更写在了广大蜂农的幸福笑脸上。

通讯员 孙荪 惠雷 焦灿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