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中生提议学校改个名字 校长不怒反喜:这个事儿得好好研究下
2024-05-26 20:56:51

“咱们明明是省常中的分校,但是却叫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听着奇奇怪怪的。”最近,在一场校长和学生面对面活动中,该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刘奕瑶询问校长,该校是否能换个名字。该校任惠宇校长立刻表示,名称的变更对全校师生来说是一件大事儿,希望提出更名建议的学生们能够深入调研,在下次“倾听学生,校长有约”活动中再做讨论。

一个多月过去了,学生们研究得如何了?校长此举又有何深意?紫牛新闻记者走进该校,现场见证了学生和校长面对面交流。

学生提议:咱们学校不妨改个名

“我跟家里亲戚说,我在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念书。他们都表示不太了解,不少人还会将这所学校和戚墅堰实验中学弄混。”家住武进区湟里镇的吴琛同学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初做出报考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的决定,是全家仔细研究了各个学校的官网,又咨询了在教育系统工作的亲戚,“确定这所学校虽然校名是戚高中,但是确实是‘正经’的省常中分校”。

“校训都一样,存诚能贱,校园文化甚至各种装饰配色都是浓浓的省常中风格。”采访中,2班的李响同学表示,如果换个更响亮的校名,对学校的发展肯定也有不少好处。

采访中,不少学生坦言,虽然听过“戚墅堰”这个地名,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过。“以前是常州的一个区,后来撤销了。当地有一些大企业,造火车挺出名的。”张君昊同学表示,自己家住邹区,算是常州市区最西边,过去一直和东大门“戚墅堰”没什么交集。

“其实我们戚墅堰名气还是挺大的,现在的常州经开区里的三个街道就来自于戚墅堰区。不过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戚墅堰区没了,很多同学当时还是小学生,因此对这个区域并不了解。”9班的刘静涵是土生土长的戚墅堰人。“我报考这所学校之后,身边还有亲戚以为我读的是以前的戚铁中更名后的学校。”

面对学生的提议,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的任惠宇校长表示,校名的变更对全校两千多师生来说是一件大事儿。“大家不妨以校名为课题,展开一次调研,过一段时间,大家带着研究结果再来碰头。”

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 任惠宇校长


学生citywalk:原来你是这样的戚墅堰!

“想不到校长还挺重视我们的提议,大家都觉得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不然下次和校长面对面的时候,说不出个道道来,可就丢人了。”4班的刘奕瑶同学告诉记者,班上不少同学到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读书挺长时间了,但是大家还没了解过戚墅堰。于是,一些同学一同约了周末去逛逛。

“在课上我们学习过中华文化,之前我也去参观过淹城遗址,大约距今约2800年,没想到戚墅堰的故事竟然要往上数到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圩墩遗址是常州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村落,被誉为‘常州第一村’。”吴建豪同学表示,沿着运河跟着商船一路向前,南宋嘉泰年间设南北戚墅港,南接太湖、北引长江,又因大运河上连扬州、下连苏杭,戚墅堰枕江蹈湖,水运交通极为便利,成为行商坐贾和官府漕运必经之处;民国年间,当地粮商收购小麦,运河沿线帆桅如林,雁排齿列,稻获时节尤甚。作为连接锡、常的水陆要冲,戚墅堰更是首开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之先河。燧源电灯厂、利明纺织厂、震华电厂、福源米厂相继兴办。

学生展示调研成果

采访中,有同学表示,他们还参观了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也就是著名的“戚机厂”。“近代江苏常州第一家大型化工厂,是中国铁路六次提速的动力先驱,也是首次翻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和首列高铁牵引的动力来源。看到这些老建筑、老机器、老资料,都会让我想起前辈们在这里奋斗的激情岁月。”

“实话实说,连续几周的调研之后,我们了解了‘戚墅堰’这三个字背后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不再纠结改校名的事儿了。”刘奕瑶同学表示,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作为戚墅堰文化社区的新生力量,想尽自己的力量将其文化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师生一起努力,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学校成为一所老校、名校之后,就会成为戚墅堰的一张靓丽名片。”

校长点赞:爱提意见学生会思考、爱学校

“省常中一直都是这样的氛围啊!作为省常中的分校,我们肯定也会传承下来。”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的任惠宇校长表示,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学生提议改校名实属“胡闹”,但是在他和学校管理层看来,恰恰十分可喜。“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同时也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像同龄人、家里人表达,更要勇于向老师、校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坦言,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交了学费,来学习知识,然后考一所理想的大学,就太可惜可悲了。

“学生提出改校名,说明他们关心学校,思考了校名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希望通过改一个名字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任惠宇校长表示,他鼓励学生认真进行调研,“没有预设立场,没有规定调研的路径方法”,事实证明,最后同学们的调研说服了自己。未来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调研,而不是等别人灌输一个人云亦云的答案。“虽然校名没有变,但是同学们有了参与感,会更加喜欢这所学校。以后跟家里亲戚介绍学校的时候,也能够如数家珍了。”

通讯员 丁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