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里的乌梅饮又火出圈了!和酸梅汤是一类饮品吗
2024-05-27 15:31:41

随着夏季的来临,传统消暑饮料酸梅汤开始热销。有意思的是,不少中医类别的医院也成为了网红打卡点。但是,医院推出的一般叫乌梅饮,只是各家版本及配方不同。

专家告诉记者,虽然两种饮品中都以乌梅为主料,但是还真不是一类饮品。虽然主要原料基本是药食同源的中药,但是在饮用前还是要遵医嘱。酸梅汤和乌梅饮比较适合夏季出汗多、口干、胃口不好的人。但是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脾胃虚寒的人、孕产妇人群不宜多饮。

图源 视觉中国

酸梅汤传承千年,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

大家带有浓厚童年记忆的酸梅汤,实际上已经有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早在商周时期,祖先就已用梅子提取酸味作为饮料。如今风靡大街小巷的酸梅汤曾是宫廷饮料,配方最终定型于清宫御茶坊。清朝时,酸梅汤风行于皇亲国戚与达官贵族之间,尤其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

清末民初学者徐珂在其所著的《清稗类钞》中对酸梅汤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酸梅汤,夏日所饮,以冰为原料,屑梅干于中,其味酸。京师卖酸梅汤者,辄手二铜盏,颠倒簸弄之,声锵锵然,谓之敲冰盏,行道之人辄止而饮之。”这里使用的梅干就是乌梅。乌梅是蔷薇科植物梅干燥未成熟的果实,刚摘下来的时候还是青梅,经过40℃左右小火炕焙2-3天,等梅子六成干燥,果肉变为黄褐色,并出现皱皮,再焖2-3天,颜色变成黑色,这时的“青梅”就变成了“乌梅”。

由此可见,酸梅汤主要作为中国传统的消暑饮料传承至今,制作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陈皮、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

乌梅饮古为中医经典药膳,今与酸梅汤更为接近

那么,为什么中医类别医院开出的多叫“乌梅饮”不叫“酸梅汤”呢?如果放在古代,虽然两种饮品中都以乌梅为主料,但是还真不是一类饮品。

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颜延凤解释,开过中药的人都知道一般中医开出的方剂又叫做汤剂,很少叫饮剂。一般来说,服有定数者名为汤。喝汤药,一般是一天喝两次或三次。但饮因渴而设,像喝茶一样,所以多有茶饮之称。一般夏天最适合喝饮剂,因为夏天常口干思饮。

同时专家介绍,唐代医家王焘辑录的医书《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石膏乌梅饮”,为清热类药膳配方。主要由生石膏、乌梅及白蜜组成。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温热病热邪未尽、气热伤津所致壮热不已、汗出口渴、面赤恶热类患者。

到了宋代,“酸梅汤”和“乌梅汤”就非常接近了。南宋末年学者陈元靓在其所编的《事林广记》中记载了“乌梅汤”的做法:先将乌梅捣烂,加入各种中草药、香料等,熬制成膏,贮存在瓷瓶里。饮用时可以用热水或冷水冲化,形成浓淡适口的消夏饮料。还可以将砂糖换成蜂蜜,味道更佳。

随后的医家依然注重乌梅临床功效,比如元代名医危亦林所撰《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了“姜茶乌梅饮”,配方组成为生姜、乌梅肉、绿茶及红糖。有清热生津、止痢消食、温中等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原著记载要热饮而不是冷饮。

到如今,各家中医类医院推出的“乌梅饮”继承了古代中医的习惯用语,与餐饮店出售的“乌梅汤”相比,两者的配方已经非常接近,但是医院版的更为考究一些。

“以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版的‘乌梅饮’为例,主要为袋泡茶饮,由乌梅、甘草、山楂、陈皮、薄荷组成,有生津止渴,祛湿除烦等功效。方中用夏季的应季药材薄荷代替了传统酸梅汤中主要在秋季采集的桂花。”颜延凤介绍,薄荷性辛、味凉,主要功效是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临床上主要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风疹、麻疹、胸胁胀闷等病症。一切风火郁热导致的疾患,薄荷皆能治之。对于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也都适合用薄荷。

乌梅饮不只有消暑功效,但服用前应遵医嘱

颜延凤介绍,酸梅汤不仅有收敛的功效,其中的乌梅也确实有止痛的功效。例如,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乌梅能“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

颜延凤提醒,无论是酸梅汤还是乌梅饮,虽然主要原料基本是药食同源的中药,但是在饮用前还是要遵医嘱,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酸梅汤和乌梅饮比较适合夏季出汗多、口干、胃口不好的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比如脾胃虚寒的人是不适合的,还有孕产妇人群不宜多饮。乌梅饮中还含有其他中药,也有一定的禁忌人群,大家在选择时需因人而异,不要盲目跟风,最好提前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师。

通讯员 杨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