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华彩,徐州汉俑告诉我们
来源: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2024-06-05 18:39:41

徐州,古称彭城,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两汉文化的发源之地、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在徐州考古发掘的狮子山、驮篮山、北洞山、龟山、东洞山等楚王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人们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其中,北洞山汉墓出土的400余件陶俑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彩绘陶俑群,为汉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01 汉代宫廷工作装,黄色最流行

在徐州地区汉墓出土陶俑中,宫廷服饰均有反映,比较典型的是北洞山汉墓、子房山汉墓的陶俑。陶俑中,戴小冠的一般为文职人员,低矮的冠式是汉初各地文官比较普遍的一种冠式。戴武弁的一般为武职人员,如负责宫廷守卫的郎官,从郎中将到中郎一般都戴武弁。

帻(zé),一般是杂役人员的日常穿戴。秦汉时期的帻其实就是一种头巾,从形象上来看,应该是麻布一类的纺织品制作的简易头巾,可以直接摘戴,在边缘部分有绳可以固定,类似现在的软帽。

从徐州出土的汉俑看,徐州的宫廷女性有着比较统一的发型。一般都是前额上发中分,在两鬓角上方分别有个明显的凸起,然后在脑后反复折叠扎结成一个大髻。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汉代日常服饰的色彩丰富多样。北洞山楚王墓保存的431件较为完整的陶俑服色,至少有9种色彩。就不同色彩的使用比例而言,黄色使用频率最高,占到四成,其次为红色、黑色、紫色、绿色、蓝色、白色、褐色和灰色。

02 汉代乐舞演出服,又美又飘逸

乐舞服饰是属于特殊人群的服装,它的基本形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汉代的乐舞服饰在总体服装结构上与其他服饰没有明显区别,但是作为一种表演服饰,在细部特征上有一些特点,体现出服饰的美感和装饰性。

汉代舞服的袖口最突出的特点是袖子长,有的在袖口外又增加一条袖,像现代戏曲中的水袖。如驮篮山汉墓和北洞山汉墓出土的女俑中,侍俑和舞俑的服装样式基本相同,唯舞俑的双袖颀长,表明其特殊的舞女身份。

汉代服饰的曲裾绕襟,是为人们熟知的汉服式样,前襟细长,绕身数周,极富装饰效果。其实,这不是所有汉代服饰的特点,而只在西汉初年的舞服中常见。溯源其历史,类似的曲裾深衣在战国时期便流行,上至贵族女性下至普通侍从均有穿着。

03 汉代军戎服饰,追求实用轻便

从秦到汉的发展来看,军戎服饰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弱,而职业化的特征明显增强。仅从首服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汉代的军戎服饰逐渐向标准化发展。

武弁是军队士兵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首服,个别骑兵在武弁下面还常常裹一个抹额,可能考虑到骑兵速度很快,抹额的使用便于使头发更利落,也更利于头部保暖。这种装扮在汉代军队中比较常见。

兜鍪(móu)也叫作“胄”,或者叫做“首铠”。严格意义上说,这种装扮不属于古代服饰研究范畴,在古代文献中属于“武备”。

狮子山汉墓兵俑所穿的上衣基本都是长及膝盖的袍服,具体形制有两种,一种是下摆平齐的中长款上衣,另一种是两襟为斜尖角的不平齐下摆的上衣。外在款式上与汉代其他类型袍服相同,交领右衽,窄袖合身,领部有厚实的拥颈,充分体现了汉承秦制。

军戎服饰的下衣对服饰的便捷性要求更高,体现得也更加明显。最简单的是袴装,然后在小腿上绑行縢(téng)。这种装束在现代军队中也比较常见,充分说明军戎服装对服饰的功能性的要求。

04 彩俑上的印绶,长短颜色有讲究

汉代文献记载的标识官服等级最重要的指征是冠和绶,即所谓的“冠绶别阶”,而绶的色彩又是区分等级的最重要的方面。

以往的汉代考古发现虽然有佩绶的形象,但无色彩。北洞山汉墓发现的仪卫俑,既保存了完好的色彩,也有绶的形象,为研究汉代佩绶制度提供了非常好的佐证。

北洞山汉墓仪卫俑右侧有条直接系印的红色丝带,称作“縌(nì)”。过去习惯“印绶”连称,想当然地认为是以“绶”系“印”,但北洞山汉墓陶俑“縌”的形象告诉我们,以绶直接连接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

北洞山汉墓出土的彩绘仪卫俑所佩之印基本上是长方形半通印,有“郎中”和“中郎”两种印文。

从北洞山汉墓陶俑所佩绶带的縌色来看,绝大多数为红色,有个别黑色和白色,部分红色縌带与其绶色同彩。值得注意的是,位置特殊的北洞山汉墓东一龛的龛内陶俑身份略高。该龛内一拱手俑躯体高大,服饰独特,应是整个壁龛中身份最高者,可能为郎中令。

源头活水,润泽千年。汉代服饰为后来历朝历代服饰奠定了基调,穿越历史烟云,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当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让汉服成为人们展现文化自信的窗口。

文物是文明的阐述者。丰富的徐州汉代考古发现,为专家学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研究史料,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