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已圆满落幕,现在要开启实现梦想的下一站了!那么,该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呢?2024年,恰逢南京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招办与扬子晚报招考部落联合推出“2024书记天团”——“与高中生朋友谈学医”系列短视频,由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兰青领衔,特邀10所附属医院的党委书记们一起,为想学医的同学们带来最权威、最全面、最专业的解答。
本期视频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秦锡虎与考生朋友聊聊医学。秦锡虎建议,想学医的同学们可以多读读《论语》,掌握传统经典文化可以帮助你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医生。
【学医·书记说】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秦锡虎。
你们寒窗苦读十余载,元素周期表上118个符号早已背得滚瓜烂熟,118种元素组成了大千世界,那么你们知道自己的身体由哪些元素组成吗?人体中99%以上是C、H 、O 、N、P、Ca这6种最常见的元素,看起来很简单!
但其实人体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身体里有270种37.2万亿个细胞,仅红细胞一秒钟就能新生100万个;一个75公斤重的成年人,心脏一天泵出的血量竟高达7.5吨重,如此高负荷运转的心脏为什么能够不停地跳动80年,约16亿次呢?
前几年,你们饱受新冠之苦,一定对细菌、病毒之流恨之入骨,然而你们并不知道与我们人体共生的微生物达40000种之多,鼻子里900种,脸蛋上800种,口腔中1300种,一个甜蜜的吻就能输送给对方10亿个细菌。为什么有的微生物致病,有的却对人体有益呢?
同学们,人体充满着无限奥秘,你们有兴趣去探索这奥秘吗?来吧,努力成为南京医科大学的学子,和我们一起为祛病除疴添砖加瓦,为人类健康奉献青春!
【“医”问“医”答】
1为什么会学医?谈谈您对医学专业的认识?
答:当时报考医学院有点阴差阳错。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填饱肚子就不错,鱼和肉是奢侈品。当时我最想吃的是鱼,第一志愿是学农当渔民养鱼,然而第一志愿没被录取,所以去了医学院。
每个人对专业的认知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深入,我慢慢喜欢上医学。通过你的手,你可以帮助很多病人。你会发现世界很奇妙,一颗小小的药物下去,病人会发生惊人的变化;你会感觉到手上有力量,手术刀一动,就把病人救过来了。
2有人认为学医很辛苦,您怎么看?
答:很多人觉得学医很辛苦,通常都是本硕博连读,等到毕业时都已经拖家带口了。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辛苦,学医的辛苦主要是医生的成长周期比较长,培养成本比较高,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经济成本等等。所谓厚积薄发,投入越高的,相对来说未来的产出也会高一点。当前大家普遍认为,医生的社会地位、年收入比较高,它跟长期的投入是有一定关系的。
3经常有人抱怨“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对此,您怎么看?
答:经常有人抱怨“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未来这些将不是问题。将来会出现很多人工智能软件,当你把自己的症状输进去之后,它可以给你初步的诊断和诊疗计划,你可以根据诊疗计划到药店或者网上购药,大概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将来大医院主要是看疑难杂症以及需要医生干预的病,绝大部分疾病都不需要到医院。
4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影响医学生的就业?
答:未来,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因为有那么多的病人需要求医,关键问题是如果你都要挤到顶级的医院,那可能比较难,因为顶级医院只有这么多。如果学医之后,你愿意踏踏实实工作,比如到村里、社区去做一个全科医生,同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同样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将来,医生也要分层,少数人是做高端的疑难杂症的,绝大部分是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提供一些预防、保健、康复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人。
5作为高中生,如果想学医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答:首先是脚踏实地地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二、要多看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比如说《论语》,它会拓展你的思路,让你考虑问题更周全更辨证,让你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病人,能够更好地进行医患的沟通,也可以减少医患的矛盾。当然,医学类书籍是基本功,看医书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但是掌握这些传统经典可以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
医生需要有爱心,要有哲理思维。医生用技术治病的同时,要用你的语言,你的思维去帮助病人去正确认识他的人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对待医疗,因为医疗不是无限的,医疗的能力有限,水平有限,经济代价也是有限的。
统筹 蔡蕴琦
通讯员 孙镇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编导 高嘉曼
摄影 陈金刚 于房浩
剪辑 李想
海报 肖甜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