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太仓港,江海潮涌。
走进口岸前沿,除了接卸不停的龙门吊机和踏浪而来的远洋巨轮外,一辆辆国产汽车径直开进船舱的画面也令人惊叹不已。
“车上船,船出海。通过滚装船运输国产汽车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码头上演。”太仓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吴昊介绍。
4年前,22台国产小汽车拉开了太仓港汽车出口的序幕;而今,凭借年出口超43万辆的亮眼成绩,太仓港成功荣膺江苏汽车出口第一大港。
4年,是时间的标尺,更是奋斗的刻度。
该站执勤四队副队长乔俊清晰地记得接到太仓港即将出口汽车通知时,那一个个让他深省的问题:出口汽车如何查验?通关效率如何保障?大量的汽车驾驶员登轮证如何办理?
已知的半径越长,未知的圆周越大。对此,乔俊却有一股敢于挑战的劲头:“太仓港是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郑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敬业献身’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勇于过险滩、立潮头、开新局。”
深厚的文化积淀,让这座古港历久弥新。那年,太仓边检站一行16人向东取经,直赴已经营汽车出口业务多年的上海港,借“他山之石”将问号拉直。
在车间,乔俊向工作人员详细询问车企出口需求;在警务室,认真学习兄弟单位服务举措;在船舱内外,仔细了解汽车装运流程……一天一夜的行程,乔俊的笔记本记了整整四页。
通计熟筹,蹇视高步。回到太仓,该站结合口岸实际情况,紧锣密鼓地谋划“下篇文章”——制定《出入境汽车运输船舶“一船一策”实施细则》,提供制度遵循;实行出口车辆抵前查验模式,确保装卸高效;延长汽车驾驶员登轮证时限,杜绝办证“旅行”……一系列硬招实招的落地,让涉车出口的港航企业吃下“定心丸”。
从夯基垒台到持久发展,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多年来,该站不断优化细化服务举措,助力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制造”通达五洲四海。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今年1至5月,该站验放出口汽车20.9万辆,同比增长31.35%,其中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汽车7.7万辆,同比增长49.55%。
6月19日,“达喀尔盛世”轮靠泊太仓港,在边检民警的全程护航下,该轮仅用时不到18小时,便装运完4400辆汽车。
解缆,鸣笛,启航。与此同时,民警曹亚州难掩喜悦:“整整提前了6小时,通关时间又缩短了。”
一个“又”字引人深思。原来,国际航行船舶通关有着严格的规程,该站大力推行“让边检手续跑在船舶前面”,逐分逐秒提高通关效率,一次次刷新最快纪录。
提前到岗、预检船舶、即时作业、完货即离……民警们细致拆分船舶在港的各个环节,进行一项项论证试验,能合并的合并,该舍弃的舍弃,可并行的绝不串联,以最大限度压缩通关时间。
“提前的分分秒秒,都是企业实实在在的收益。”曹亚州掰起手指,边算边说:“‘达喀尔盛世’轮省下来的6个小时,完全可以再靠离一艘集装箱船,码头泊位的周转率大大提高。”
就在“达喀尔盛世”轮离港的次日,海通(太仓)汽车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珏将一面印有“用心用情助发展 尽职尽责守国门”的锦旗送至太仓边检站。
“虽说汽笛一响,黄金万两,但在我们企业看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王珏坦言,现在行云流水般的通关效率,让员工们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底气十足。
为何有底气?因为算过账。王珏说,公司装运汽车的标准是每小时180台,得益于边检机关“抵前查验车辆、集中审核证件”等服务举措的助推,现在每小时可以装运250多台汽车,让每艘船舶节约运营成本3万元以上,真真切切地让港口流量“变现”经济增量。
良策与良港的和鸣,奏响汽车出口的“高歌”。600多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此启航,七下西洋,书写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丽篇章;如今,太仓边检人就此着墨,以航线为轴,以大洋为纸,以巨轮为笔,细细勾勒出“中国制造”出海的闪亮航迹,一幅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铺展。
通讯员 徐昊 邵志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