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朋友圈,我们经常被身边好友精致的写真“大片”刷屏,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摄影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着每一刻的珍贵与美好,成为众多追求个性和品味的消费者的首选。在古朴的滁河之畔、美丽的王家古渡边,就藏着一家文艺范儿十足摄影机构——九月印记,这家开在南京盘城美丽乡村里的小店,处处透露着自然质朴的韵味,也显露出紧跟时代的新潮气质。
来乡村,拍大片!
沿着王家渡蜿蜒静谧的入村路一直前行,漫步至渡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面路口第一间民房就是这家宝藏小店——九月印记。
走进开放式小院,安静、慵懒、松弛的感受扑面而来,院子被鲜花和绿植点缀着点点生机,独有一番野趣。走进店内,仿佛进入“时光档案馆”,柔和的灯光、复古的吧台桌椅、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影像,营造了闲适的氛围感,给人一种到老友家做客般的亲切和自然的感觉。
店主王千一刚刚结束永丰幼儿园的毕业典礼拍摄工作,随着工作室入驻江北盘城,九月印记的知名度在当地不断飙升,王千一和小伙伴们开启了连轴转的工作模式。除了毕业照拍摄,九月印记还承接定制写真、商业广告、会议拍摄、杂志拍摄等业务。
“盘城的花海、稻田,就是一幅唯美的自然风光图。”谈起与盘城结缘的过程,王千一介绍,将工作室搬进美丽乡村,源于几年前来盘城大地花海的一次采风。王千一多年来专注于人像摄影,坚持挖掘更深层次的艺术主张,这让他对美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坚持,“回归自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释放自我,这样出来的片子更真实、自然。”
做不被定义的摄影师
王千一是一名“80后”,来自东北吉林,早年曾在北京媒体行业从事报刊发行工作,但却对摄影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他喜欢用影像来定格岁月中的瞬间,尤其热衷人像写真。王千一认为,肖像照就像人生某个阶段的纪录片,力求当下的真实,并且可以永久珍藏。
为了精进摄影技术,王千一将业余时间都用来钻研摄影知识和拍摄实践,经验的积累让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逐渐有人找他预约摄影。不同人对着镜头的喜怒哀乐,诠释着对生活岁月最饱满的情感,一幅幅作品中所蕴含的勃勃生命力也不断吸引着王千一,由此他萌生了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想法。
王千一的作品
随着传统媒体行业的转型,王千一来到南京寻求新的发展,在化妆师爱人的鼓励下,2015年,王千一在南京江北开了自己的第一间摄影工作室。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摄影体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过去的日系、韩系,转变为新中中式和自然风,不少客人都期待置身于自然风光,展现更自然的状态。
王千一的作品
“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王千一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他的作品从不套用固定模板,他喜欢浓淡相宜的光影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赋予了作品强烈的故事性,浇筑成独树一帜的摄影风格,深受客户喜爱。
点“靓”乡村“潮”生活
用镜头捕捉瞬间,用光影记录感动。为了和自然风光更亲近,今年3月,王千一将工作室分店开到盘城,选址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渡桥社区。他期待在这里和客户一起亲近自然、拥抱自然,让心灵得到充分的放松与滋养。
开窗见绿,出门赏景。“九月印记”小院院落宽阔,内部装修透露着一股古朴沉静、恬淡超然的气质,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每个空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拍完外景的客人直接可以来工作室喝茶、休憩,寻到心灵的归属感。
王千一的作品
稻田里风吹稻浪,大地花海百花齐放,与来此拍照打卡的游客,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画卷。“每一个瞬间的他们,也恰恰是生活里感同身受的‘我们’。”王千一表示,沟通和交流才能产生共情与共鸣,工作室的顺利落地离不开街道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作为乡村文旅新业态,他期待成为城乡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借助业务发展和活动开展,吸引更多游客来乡村创业就业,也让更多村民感受到乡村火热的建设和蓬勃的发展。
新江北记者 韩正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