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扬州博物馆携手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的“龙行‘浙’里——浙江出土恐龙化石特展”开展。展览通过对恐龙蛋化石、恐龙骨架复原模型、微缩复原模型、标本翻制模型等的陈列,系统讲述恐龙的生存与灭亡,再现真实、神秘的恐龙世界。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蕴藏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馆员、地球科学部副主任郑文杰介绍,浙江最早有记录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62年,当时在浦江盆地通济桥水库排水道修建中发现了一块三个相连的椎体化石,标本残存不全,该标本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到目前为止,浙江已报道7种非鸟恐龙化石。
“此次展览主要展出浙江出土的恐龙,浙江是中国东南部比较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浙江的恐龙都是白垩纪中期、大概距今1亿年左右的恐龙。”郑文杰说,展览共展出90件(套)展品,其中,有30多件是化石展品,另外还有5具复原骨架、5个复原的恐龙模型。
郑文杰以浙江发现的一种甲龙——中国缙云甲龙为例。“这种甲龙也是浙江保存得最完好的一种恐龙化石,展览展出了一个头骨的仿制模型,一个尾垂的仿制模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尾垂保存得非常完好,长度有1.4米,宽度有40厘米左右,这是全球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具有尾垂的甲龙类。”
此外,在浙江还发现了大量蛋化石,包括恐龙和乌龟的蛋化石。在丽水和东阳还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其中包括兽脚类、蜥脚类、翼龙和鸟类的足迹化石。这些发现让我们对白垩纪时期浙江的恐龙生物群有了新的了解。
展览将持续至9月10日,这个暑期,等你来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