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24年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名单,南京江北新区4个项目榜上有名。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是适应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探索创新育人机制、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衡量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水平的重要观测指标之一。
教育和社会保障局:探索区域统筹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江北实践”
作为教育部首批“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新区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益导向,着力构建重点突出、有机衔接的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新规律、新机制、新对策,初步建构了区域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设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江北新区校家社共育智慧中心”、创设“江北育未来”APP校家社协同育人线上平台、开设“家长学分银行”……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发挥统筹推进职能,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实施的整体性、高效性,实现“1+1+1>3”的良性倍增效应,锚定“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旨在建立健全一个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浦口实验小学浦园路分校:友好儿童的阳光圃园联盟浸润行动
学生联盟、导师联盟、家长联盟、家庭联盟……为引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浦口实验小学浦园路分校构建了以育人为本的“阳光圃园联盟”,联合家庭、社会各领域力量,推动校家社之间的紧密协作,全环境、立体化打造立德树人“生态圈”。
多渠道育心,全方位育人。学校积极延展课程的长度与宽度,形成涵盖学科整体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跨学科设计等在内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守正创新推动基础教育建设内涵式发展。
在环境里育人,于无声处育人。多年来,学校深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将教育触角延伸到校外,让“小课堂”链接“大课堂”,充分运用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沉浸式教学,不断提升育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圃园联盟的浸润下,成长为具备“笃志、厚基、明德、力行”品格的“友好儿童”。
浦园路幼儿园:成为“小小探秘者”,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课程再建构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藏满秘密的书,每所幼儿园都是一个“秘密基地”,浦园路幼儿园把“秘密”作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抓手与载体,将环境、语言等领域的“秘密”与儿童建立链接,构建以“培育小小探秘者”为培养目标园本课程。
“小树为什么不怕风吹雨打?”“乌龟为什么喜欢缩到壳里?”……孩子们从迈进这个充满秘密的乐园的那一刻起,便启动了探索之旅。学校从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等方面优化课程实施,开发了包含“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的课程内容,提炼教学实践样态,即探秘循环进阶圈:“情境进入-问题生发-探究发现-分享进阶”。
孩子在这里推开一扇又一扇“窗户”,与一个又一个美好不期而遇。近年来,在“探秘”文化的浸润下,幼儿园成果丰厚,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的专著获南京市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特等奖……在这个充满了秘密的园所里,充满童心的老师们陪着可爱的孩子尽情释放天性,探秘成长。
江北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基于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的特需学生家长资源中心建构
特殊教育如同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他们无尽的才华与潜力。江北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秉持“尊重生命,悦纳自我”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校办成特需学生的“悦智源”,特需学生家庭的“加油站”,特校教师的“成长库”。
学校通过“三友记”即“松竹梅”计划,“养松---学生成长如“松”挺立生长”“培竹---教师发展如“竹”拔节向上”与“赏梅---家长赋能如“梅”傲然挺立”,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学校开设特需学生家庭支持项目影子教师养成计划,开展“梅”好家长成长训练营,编撰家庭教育服务指南,获评“江北新区中小学协同育人试点学校”。
结合“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学校目前已建成区域特殊教育管理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特需学生评估中心、特需学生康复中心、融合教育管理中心、特教师资培训中心六大中心,在此基础之上建成以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需学生家长为支持与服务对象的家长资源中心,努力在“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下,为新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有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新江北记者 韩正莲 通讯员 岳明珍 陈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