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求学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日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李政道从幼年时起,就意气十足。他15岁的时候,为了求学,一个人离家,在西南联大,他师从束星北、吴大猷,从化工转向物理。他20岁的时候,以大二的学历被选派到美国学习,又在没有大学毕业学历的情况下,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破格录取,师从世界级物理大师费米。他的这一段经历,真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他24岁时获得博士学位;二十五六岁时在统计物理和固体物理方面做出重要工作;28岁时提出“李模型”;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创个人“意气”之最;29岁时和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奖,是他个人“意气”的顶峰。
在此后的岁月里,李政道在物理研究上仍然是“意气风发”、硕果累累。因为他的卓越成就,1957年获爱因斯坦科学奖,1969年、1977年两度获法国国家学院布德(G.Bude)奖章,1979年获伽利略奖章,1986年获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95年获和平科学奖,1995年获中国国际合作奖,1997年获纽约市科学奖,1999年获教皇保罗奖,1999年获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2000年获纽约科学院奖,等等。
留学
1946年1月间,蒋介石得到消息,日本人曾试图研制原子弹。早在李宗仁向蒋介石汇报北平遗留有日本核弹专家的情报之前,蒋介石正悄悄计议着中国人自行研制核弹的可能性,负责执行此一计划的,是兵工署副署长俞大维。
俞氏建议由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担任核弹计划的专家核心。蒋介石在重庆召见了吴大猷,当即向吴表示,他已下令拨给经费十万元法币,激活这项秘密计划。
吴大猷认为,发展核弹,钱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蒋介石清楚了问题症结所在,当即向吴大猷承诺,美国退还清朝赔偿八国联军的庚子赔款,可以拨用作为奖助人才赴美国深造的经费,至于人才名单,则请吴大猷选拔开具。于是,在吴大猷带领下,包括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这批研习物理学的年轻学子,踏上了留学美国的旅途。
求爱
1946年秋,20岁的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时候,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十年奋斗的规划。他暗下决心,不在学术上取得大成就,不会过早地搞恋爱、结婚。可是,十年为期,似乎太长了,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又给自己放宽了期限——25岁以后可以开始考虑。
1948年圣诞节前夕,李政道的朋友黄宛请他帮忙到火车站接他的朋友凌宁的妹妹。到了火车站,他发现除了凌宁的妹妹外,一同到达的还有一位中国女学生。这位中国女生,身材苗条,端庄秀丽,十分妩媚漂亮。李政道见了,心里不觉一动。那位女生姓秦,芳名惠箬,她原籍甘肃天水,后来迁居江苏无锡,后又迁居上海。秦惠箬在上海读的是教会学校。1947年7月,秦惠箬搭乘轮船赴美留学。
1948年初,李政道给秦惠箬写了第一封求爱的信。1950年6月,秦惠箬从圣玛丽学院毕业,李政道和秦惠箬决定结婚,他们的婚礼在芝加哥市政府大厦举行。然后,他们去威斯康辛州的山谷里度蜜月。
心系少年班
1972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秦惠箬归返阔别了近30年的祖国。李政道参观了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发现教学和科研院所的工作秩序很不正常,基础科学研究被严重忽视,科学人才培养的路子不对头。他对此颇为忧虑。
几经考虑,他决定向中央领导人写封信,郑重建议祖国要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李政道在写建议的过程中,提出一个观点: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应从娃娃抓起,要从十二三岁的少年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1974年,李政道夫妇参观了上海芭蕾舞学校后,以《参观复旦大学后的感想》为题的建议书中提出,完全可以参照选拔培养芭蕾舞演员的办法来培养基础科学人才。5月24日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主持了对李政道夫妇的高规格大型会见,请他讲解他的建议。5月30日,也就是李政道夫妇拟结束北京访问的那天早晨6时,他接到一个令人意外的通知:毛泽东主席即将接见他和他的夫人一行。在书房里,毛泽东很快切入了正题:“你提的培养人才的建议我是赞成的。”
1978年3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少年班”,这是我国开辟的“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第一期招收了21名学生,平均年龄14岁。最小的是11岁。在美国的李政道得到消息后欣喜不已,他特地发来贺电:“人才代出,创新当少年;桃李天下,教育数科大。”
资料来源:《人物周刊》《环球时报》《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老年生活报》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