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姓有“南顾”和“北顾”之分,二者虽说源于黄帝,但相隔久远,并没有血缘关系,“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是江南最早的土著氏族之一,也是江南一带的大姓;到了明清,顾姓考中进士的更是层出不穷。因此,顾姓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文采风流,照耀吴越。
顾姓来源
顾姓有多个来源,重要的有两支。
第一、“北顾”。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为“三皇五帝”之一,有个曾孙叫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kuì)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后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很早被灭。为怀念故国,国人改为顾姓。
第二、“南顾”。大禹是颛顼的孙子(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姓姒,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夏朝君主少康(夏朝第六任君主)又把儿子无余封在会稽,以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就是无余的后裔。
勾践的十三代孙摇,曾担任过闽越(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等地区)的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在汉惠帝三年被封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今温州一带)。汉文帝时,摇的儿子期被封在会稽,称为“顾余侯”,顾余侯的子孙即以“顾”为姓,这支被称为顾氏正宗。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也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所谓“江南无二顾”,意思是说江南姓顾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
“南顾”很快成为江南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吴郡(今苏南、浙江部分地区)四姓。
此外,顾姓还有重要的一支,就是宁波“后顾氏”,这一支出现得非常晚。明朝嘉靖年间,一支顾姓从浙江余姚顾家埠迁到了宁波市北仑区,家中有个奴仆,对主人非常感恩,恳请顾氏族人允许他姓顾,并且自矮三辈。这支后来在宁波一带成为望族,涌现很多了不起的人物,特别是工商界的人物。
唐以后,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迁移。明初洪武年间,顾姓分迁到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不过,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都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如今,江浙两省的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名人辈出
西汉的大孝子顾翱,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小时候失去父亲,他长大后,悉心侍奉老母。母亲喜欢吃雕菰饭,菰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菰米就是菰结的种子。菰生于湖泊中,结的果实像米,传说雕喜欢吃这种子,古人就叫雕菰米。顾翱经常带着子女去采摘,还疏导水流种植,大有收获。他家住太湖附近,后来湖中到处长着雕菰,没有别的草。虫和鸟也不来打扰,由于他的孝顺,顾翱获得郡县的表彰。
西晋末年有位名士叫顾荣,是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他是三国孙吴时丞相顾雍的孙子,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他看到北方渐乱,弃官南归。
司马睿来到建邺后(后改建康,即南京),因为顾荣在江南士族中影响巨大,司马睿每有政事筹划,都会咨询他的意见。顾荣向司马睿推荐一些未被任用的江南士族,司马睿予以采纳。东晋得以在南京建立,离不开顾荣等江南士族的支持。
出自顾荣这族的有个人叫顾辟疆,建有一园林。王献之曾去游玩,不打招呼,直接闯了进去,还到处评论,旁若无人。顾辟疆正在大宴宾客,非常生气,把王献之赶出园子。这是史上有记载的苏州第一座私家园林。
到南朝时,会稽人顾欢是著名道士,小时家里很穷,但他很好学,母亲去世后,到天台山隐居,开馆授徒,受业者有近百人。齐高帝萧道成曾把他召到京城,顾欢建议“以德治国”和“无为而治”,不久就恳请回山。中年之后,他研究道学,当时佛学盛行,但他尊道贬佛,提出“佛非东华之道,道非西夷之法”,道和佛只能各自适用于自己的国度,即道教适用于中国,佛教只适用于西方。引发了规模浩大的佛道之争,史称“夷夏之辨”,经过长期争论,促进了道佛的互相融合。齐永明年间,顾欢卒于剡山,时年六十四。后人将他隐居的地方改名为欢溪、顾儒岭。
他的子孙迁到金华,又由金华迁居天台,发展成为大姓。后来,这支顾姓中有人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
顾姓的堂号有“会稽堂”,因顾姓源于会稽;“三绝堂”:东晋顾恺之,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合为“三绝”;“余庆堂”,意思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和明朝大臣顾佐有关。他为官刚正不阿,廉洁有威望,老百姓把他比作宋代的包拯。后人称他“刚直清廉如包拯,积善为民有余庆。”
在顾氏宗祠挂着的对联有“礼崇文伟;声蔚豫章”。上联典故出自东汉吴人顾综,字文伟,官至尚书令。东汉明帝曾行三代(指夏、商、周)之礼,为表示尊崇老人,引顾综为“三老”,“三老”是指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历来说法有争议,但不论如何,“三老”是当时年龄既长又德高望重的人,中央和地方都有。明帝亲自为顾综夹菜敬酒,当做父兄奉养。下联典故出自三国时吴国顾邵,博览群书,与舅父陆绩齐名,孙权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曾任豫章太守,以善为教,在任五年,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以读书闻名
到了明朝,顾家更是人才辈出。无锡有顾氏三兄弟——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全部考上了进士,被称为“三风齐飞”。
明代的顾宪成是万历年间名闻遐迩的东林党人代表人物,“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即是他写的对联。顾宪成的长兄叫顾性成,在家低调务农,名气不大。但是后辈能人不绝,重孙顾焻获得进士,并绵延五代皆有进士及第,所以称为“五世连科”。清嘉庆六年无锡的第五位状元顾皋,就是顾性成的第七代孙。
康熙帝南巡时,盛赞顾家是“江南第一读书人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