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志大讲堂”开讲,南京话版《再别康桥》“莱斯”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9-13 22:31:02

9月12日,“南京方志大讲堂”走进秦淮非遗馆,邀请“南京方言发音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宗霞专题解读和现场展演南京方言文化。南京话版《再别康桥》惊艳全场,看看你能听懂不?

秦淮非遗馆位于钞库街21号,于2021年落成开馆,总面积约7400平方米。场馆集图文、实物、视听、手作和交流于一体,展陈南京及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百余项,是夫子庙核心区文化地标和非遗体验平台。作为“非遗盛宴、古都宝典、活态体验、多维呈现”的综合文博场馆,秦淮非遗馆于2022年被列入南京市第一批40家“类博物馆”孵化培育名单,是“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秦淮区非遗保护中心”,还是江苏省内最大的非遗综合体验场馆。

方言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南京方言从早期的中古吴语,到衣冠南渡中原雅语与本地吴语融合的金陵雅音,再到近代的南京官话、白话,经历了复杂而丰富的演变过程,记录着南京的历史变迁和生活习俗,承载着南京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讲好南京故事的独特语言。今天,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方言使用的空间却在逐渐萎缩。现已77岁的陈宗霞世居城南老门东,自幼处在南京方言的耳濡目染中,作为“南京方言发音人”,陈老师近年与鼓楼区档案馆合作建立音视频档案;参与创作多种南京方言节目;组织“白话伴我成长”活动,常年进高校开展方言讲座,坚持致力于南京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活动现场,陈宗霞老师首先用南京方言为大家朗诵诗歌《再别康桥》,吸引了嘉宾用普通话互动对照朗读,新颖的表演和风趣的语言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她介绍了南京方言的演变过程,以及在为大家留住乡土情结和情感家园,推动城市社会文化的传播和持续发展起到的精神作用。随后,她以日常生活使用为例,逐个解读了南京方言的儿化音、喇叭音、O形嘴、有音无字、双叠词和单叠词、尖团音入声、歇后语、特殊词汇等八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为大家表演了《打铁歌》《婆婆夸媳妇》《挤公交》等白局、白话说唱节目。最后,“陈宗霞工作室”成员齐上台,模拟南京老城南生活场景,与现场嘉宾一起互动表演极具地域特色的行当吆喝和劳动号子歌,让此次活动达到了高潮。2个小时的展演,让在场观众体味了南京方言的独特韵律和情感表达,重回旧日时光,回味老南京的市井生活和民间艺术,切身感受南京方言的文化魅力和感染力。

开讲前,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刘立军,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姜巧玲分别向秦淮非遗馆、陈宗霞工作室所在地宁海路街道赠送了《长江历史图谱》《景定建康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