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家书里的新中国
2024-09-26 17:55:37

家书,不仅是家人间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传统方式,还凝聚着家国情怀,折射着时代变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从不计其数的家书收藏中精选出30多封,一一解读,让我们从一封封家书中切身感受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

战士郭天栋的家书


家书背后都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以儿想来,大人和伯父、叔父你们弟兄四人只剩下儿孤子一人,儿应该过节上坟祭祖,对二大人应长在家敬(尽)孝,可是儿正赶上蒋匪眼看快把祖国卖给敌美帝国主义,儿正在(当)青年不能坐视被害,应该出儿这份力量去打敌人,因此,儿为祖国不能敬(尽)孝,儿为人民不顾己事。儿虽没入党,而(但)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战士。今日站在革命队(伍)里,一定非把敌人消灭完,牺牲到底才回去侍奉大人。”

这是一封浸透了烈士鲜血的家书,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封家书是张丁在任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之初接受的捐赠。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的张丁告诉记者,这封家书写于1949年3月3日,写信人是解放军第61军181师战士郭天栋。但信写好后他一直没有寄出,直到6月13日在重创盘踞西北的“马家军”的咸阳阻击战中牺牲。郭天栋的战友在清扫战场时从他的衣兜里发现了这封信,辗转移交给郭父郭母。郭天栋的家人将这封家书珍藏了半个多世纪,2005年7月由郭天栋的外甥王东跃把它捐赠给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

自2005年初发起抢救民间家书活动,近二十年间,张丁接触到的家书不计其数,仅家书博物馆内就收藏8万多封明清至现在的家书,但对这封烈士家书,张丁印象深刻。“郭天栋是家中的独苗,父辈弟兄四人的孩子就他一个男孩。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他本该在家奉养父母、传宗接代,但是他自觉地投入到人民解放的战争中去。从信上看,郭天栋文化水平不高,信中还有不少错别字,通篇读来,既有对父母亲人的挂念,又有先国后家的大爱情怀,尤其是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认识到‘儿为祖国不能尽孝,儿为人民不顾己事’,尽显一位革命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张丁受邀编著了一部《家书里的新中国》。他从过去经手的家书中,挑选出30余封来一一解读,郭天栋的这封家书是其中之一。

“我挑选的这30余封家书,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48年到1952年之间。作者既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解放军官兵,巩固新生政权、保家卫国的战士,也有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进步群众。”张丁说,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抉择:是走向社会,投身革命浪潮,还是在风雨飘摇中固守小家庭?这30多封家书的写作者,都选择了走出小家庭,加入革命队伍。

“每一封家书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张丁说,通过家书,他们从烈士名录上一个简单的“人名”渐渐变得丰满。在这些留存至今的家书中,既能读到他们向父母亲人所做的近况汇报,也能读到对家乡亲人的长久思念。“母亲:我想你!”“儿在前方各方面都很好,不用大人挂念”,朴拙而浓烈的情感,透过信纸,穿越历史时空,扑面而来。

而为了发掘家书写作者更多的人生经历,张丁他们下足了苦功。

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25师75团侦通队侦察员牟明亮在致父母的家书中写道:蒋介石就在今年灭亡,在(再)没有和四七年的那样的进攻。最今(近),咱们打了很多的大胜仗。在东北打下了四平街,歼灭敌人壹万伍千人;在山东也打了一个大胜仗,周村战斗歼灭壹万叁千人。我在周村负了一回轻伤,几天就好了。别的不多谈啦。

1948年10月,他再次致信父母:我们日前攻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歼敌十余万人,胜利品很多,但我在战斗中,右背负伤,现已痊愈。我又回到本单位工作,各方面也特别的快乐,希大人勿念。

牟明亮的最后一封家书写于1949年1月,信中说他已不在侦通队工作,部队离家好几千里。据他的战友回忆,牟明亮在渡江战役中牺牲,时任侦察排长。

张丁介绍说,牟明亮的这组家书,原为北京收藏家刘玉平捐赠。接受捐赠后,家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根据现存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牟明亮的侄子牟中平,这才对牟明亮的身世和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据牟中平回忆,牟明亮17岁离家当兵,他的母亲听说部队驻扎在莱阳,连夜做了两双布鞋,步行100里给牟明亮送去,但到了莱阳,牟明亮跟着部队去了烟台。母亲又急忙往家返,回到家后,听村里人说牟明亮在去烟台途中顺便回过一次家,但任务紧急,没有等到母亲回来,就跟着大部队走了。鞋未送到,也没能再见儿子一面,这成了她的终生遗憾。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淹没在历史大叙事中。张丁说,“我们熟悉了宏大叙事,但是也要知道,大历史也是由一个一个微观史累积起来的。家书本身是私人化的文献,家书的写作者、记录的信息,让粗线条的历史大叙事有了血肉,有了肌理。在家书中,我们能看到,千千万万个个人、家庭的小历史,自然地融合到国家民族的大历史中。”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家书中,除了个人史、家庭史,也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张丁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塔山阻击战的前哨战大东山战斗中牺牲的许英,有十年革命经历,他在家书中说:我的十年斗争又确是为了母亲与家庭的长期幸福。他畅想着“明年我们就会打进关去……全国的胜利就在眼前,到时再见吧”;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牺牲的陈鸿汉,离家11年后,给父母亲的信中说:当我把蒋介石打垮后,返里,看大人。

蒋介石被打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然而,他们都没有实现返家与亲人见面的愿望。他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英魂留在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紧接着就是解放大西南和抗美援朝。

1950年1月,解放军战士齐子瑞致父母信:现在国民党蒋介石业已完蛋,还有台湾、海南岛、西藏未解放,今年一定解放。全国解放,国家平定,儿在(再)回家面见大人不迟。

同年2月,他再次致信父母说:现中国人民还未完全解放,没把革命进行到底,哪能回家呢?

为免父母忧心,他还撒谎说“向西藏进军坐飞机,不是走路”,又说“毛主席亲说,到三年部队换防,一定转回来,叫各同志回到家探望老少”。

然而,齐子瑞再没有回来。1955年,他永远留在了西藏。

在众多家书收藏中,两封事关廉政的信也让张丁印象深刻。一封是毛岸英写给表舅的,一封是谢觉哉写给儿子的。

“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现在在骂我‘不孝’,骂我不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责骂,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写于1949年10月24日的这封信,字里行间显示出毛岸英大公无私的爱国情怀。

“儿子要看父亲,父亲也想看看儿子,是人情之常。刻下你们很穷,北方是荒年,饿死人;你们筹措路费不易,到这里,我又替你们搞吃的住的,也是件麻烦事。如你们还没起身,可以等我一下,等到今年秋收后,估计那时候光景会好一些。到那时来看我,是一样的。打听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1950年1月21日,时任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在拒绝两个儿子来京的信中这样写道。

张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政权成为那一代革命先辈的使命。“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谢觉哉与毛岸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实际行动为后辈树立起“公而忘私”的正确权力观。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

张丁发现,很多战士在家书中,常常会提到在哪里战斗了,在哪次战斗中负伤了,他们将要去哪里。济南战役、渡江战役、福州解放、解放大西南、入藏作战、抗美援朝……这些历史大事件都在家书中被简单地提及。如果将它们按时间顺序串起来,就是一幅“解放进程图”。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家书的书写者,为之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

在编辑这些家书、索隐其背后的故事时,张丁读到了家书书写者信仰坚定、勇于牺牲的精神;读到了他们主动作为、追求崇高的品格;读到了他们思恋家乡、愧对家人的柔情;也读到了他们着眼大局、自我牺牲的勇气。

“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参与这场革命的人,多数已经作古,在世者也已进入耄耋之年,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记忆逐渐模糊。所幸,他们留下的家书还在,使我们能通过家书,触摸当年的历史,感受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更为重要的是,在革命先辈的红色家书中,我们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封封家书,把‘建国’这样一个重大主题、重大历史事件,具象化了。”提起为何要编著这部《家书里的中国》,张丁如是说。

“我一直有个观点,我们每个人的历史都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国家历史它不是空的,鸿篇巨制的宏大叙事都是由一个一个人的历史堆积而成的。它不该是粗线条的,而是充满血肉的,它的肌理、线条是密密麻麻的,它由无数个微观的历史汇聚而成的,而这,正是我们研究家书的意义。”张丁说。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捧读这一封封浸满岁月沧桑的家书,更能体会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