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建设者肩扛手挑,爬坡过坎,自主研发,自行设计,发挥出敢吃苦、不服输的劲头,终于架起南北两岸的希望……”国庆前夕,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兼职讲解员廖珂给参观者讲解“潜水员突破下潜极限”等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故事,“他们以超越常人的勇气和坚定意志,勇闯‘生命禁区’,创造了世界潜水的新纪录”。
廖珂参加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5周年专场阅读活动”
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作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从1968年建成后,它就如同一条巨龙,始终在长江上默默守护着人来车往。在许多南京人的心中,南京长江大桥是一种精神标志,一个文化符号,并且亲切地叫它“大桥”。
对廖珂来说,出生、成长在大桥下,工作在大桥上,大桥是她全部生活的见证。
南京长江大桥
“说起我家与桥的渊源,那就得追溯到我的爷爷——新中国第一代大桥人。”今年34岁的廖珂是名副其实的“桥三代”,爷爷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父亲在桥处(后改制为现今的中铁大桥局)工作了一辈子,自己毕业后也进入大桥局四公司工作,“我们整个家族有十多口人的工作都跟桥打交道,在我们单位,像我这样的'桥三代'有很多。”
“我们一家,三代修大桥!”这是“桥三代”们心中一句自豪的话。
工人正在进行铆焊作业
廖珂的爷爷最早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1960年南京长江的建设全面启动,便来到南京参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工作。父亲1979年参加工作,当了五年的锻工。“我父亲和我说这项工作很不简单!”廖珂介绍说,有专门的工人在桥上将铆钉烧红过后,用火钳钳着甩到师傅手中,师傅快速将铆钉安装在接口处,这就需要非常的精准,动作要非常快,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工艺非常考究。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无缝焊接技术。
也是用这个方法,150万根铆钉把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桁梁结结实实地联结在一起。廖珂告诉记者,2016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实施全封闭维修改造。对钢架进行全面检查的结果是:时隔近半个世纪,不管是节点还是横梁、纵梁上的铆钉,绝大部分完好无损,每1000颗铆钉里只有4颗需要更换。
1968年9月30日,大桥铁路桥通车典礼
现在的桥梁建造工艺进步,早已经不需要使用铆钉连接,锻工的工种也退出了历史舞台。1984年,廖珂的父亲学习货车驾驶,进入桥处的运输队工作。“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我们国家的桥梁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桥处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参与桥梁施工,父亲就开着货车把材料运送到全国各地的工地上。”
2011年,廖珂毕业后和爸爸以及家中许多长辈成了同事。“我觉得其实爷爷那个时候,由于时代的限制,工作主要以体力活为主,也就是出苦力比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这项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桥梁工有很多工作,实际上更多的是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来处理,这种情况下,女孩子能够大展身手的地方就很多了。”
1968年12月29日,大桥公路桥通车
“桥三代”们虽然没有亲手修建过南京长江大桥,但祖辈们的影响依旧贯穿了他们的人生。参加工作后,廖珂也来到项目一线,“在公安桥建设项目上,主塔封顶的时候我坐电梯来到了顶上,脚下也是滔滔长江,我立刻就明白了,有些桥,只能自己建,这也是我们新中国一代又一代桥梁人身体力行的成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金雨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