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张羽,和蜜蜂已经算是“老朋友”了。
儿时学习的《三字经》中,一句“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激发起她对蜜蜂的浓厚兴趣。7岁时,父母创立了江苏蜂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探索蜂国奥秘的历程。耳濡目染下,张羽也投身这个与蜂共舞的“甜蜜事业”。
中学毕业后,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是为了未来能助父母一臂之力,张羽选择了远渡重洋,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营养学。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她除了学习营养学知识,还深入了解了国际蜂业的前沿动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0年,张羽学成归来,回到家乡。为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父亲让她到世界蜂业学科最齐全、团队力量最为雄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继续进行实验和学习,在中国蜂业研究国家队的专家们指导下开展蜂业创新方面的课题。
这些实践和学习经历,让年轻的张羽,迅速成长为一名不折不扣的蜜蜂专家。
回到蜂奥公司后,张羽和技术质量部的同事一起,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产品质量。近三年,技术质量部成功研发出8款新产品,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内顶级科研机构的专家共同研究,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近三年,技术质量部自主申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有5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1项专利获国际PCT专利授权。2023年,蜂奥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养蜂大会上获得“国际蜂业科技创新金奖”的企业。
在张羽的带领下,技术质量部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产品出厂合格率保持100%,在连续三年的市场调查中,客户满意度均超过98%。今年3月份,蜂奥公司技术质量部被命名为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五一巾帼标兵岗”。
作为江苏蜂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从2022年开始,张羽成为ISO/TC34/SC19 WG2蜂胶工作组注册专家,代表中国蜂业企业在《蜂胶提取物》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声。2023年,作为中国蜂业标准专家代表参加了在土耳其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蜂产品分委员会全体会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产业发展的模式?这一直是张羽努力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蜂奥公司依托独特的蜜蜂文化,开展了蜂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为了拓宽产业发展路径,近两年,张羽邀请了亚洲蜂联、中国蜂产品协会以及巴西等国家的专家来泰州把脉蜂奥的发展,为蜂奥的蜂文化研学、蜂文化旅游等模式创新献计献策。
在即将建设完成的“蜂奥智能制造园区”,一个“体验从蜂箱到餐桌的全流程的体验观光园区”正逐步呈现,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甚至亲手制作出蜂产品,把蜂场变成可体验、可参观、可消费的休闲旅游景点,把蜂文化展示馆变成传播蜜蜂文化、蜂产品知识的主阵地,打造蜂产业与文旅产业的完美融合。张羽认为,这将是蜂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机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发展好公司的同时,张羽时刻不忘一年到头在各地奔波的养蜂人。除了捐助生活困难的养蜂人,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蜂奥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上,还启动了“帮扶女性养蜂创业计划”,不仅仅捐赠养蜂机具和以优质优价收购帮扶对象的蜂产品,而且将持续的开展蜜蜂高效养殖技术培训,让他们拥有持续增收致富的能力。
据不完全的统计,与蜂奥公司合作的蜂业合作社养蜂人,已经从最初的10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户,通过向他们收购蜂胶、蜂蜜等蜂产品原料,带动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每年前来蜂奥标准化基地的游客达30万人次。这不仅提升了蜂产品的销量,也促进了蜂业与旅游、养生文化的互动发展。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农人,张羽深知技术创新和国际蜂业合作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未来,她将带领蜂奥公司的团队通过宣传养蜂之美、蜂产品的智能化生产和科普蜂产品知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蜂业,成为甜蜜事业的先“蜂”。
总策划:王文坚
统筹:薛兵 张洪 殷小平
记者:张洪 张磊 崔洪曙
拍摄:杨恒国 于房浩
剪辑:曾宏亮
美编:李子佳
编导:赵晨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