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白居易“恩师”,留下浪漫爱情故事(《江南百家姓》80)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4-04 18:54:51

白居易能成名,与他到处“宣传”有关;他与宫女浪漫的“红叶传情”故事流传四方;他晚年看破红尘,隐居茅山。他就是顾姓名人之一、唐代诗人顾况。

推荐白居易

顾况是海盐(今浙江海宁境内,一说是苏州)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即“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两年),顾况考中进士,曾担任过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韩滉的幕府。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顾况来到长安,和宰相李泌一见如故,被推荐入朝担任著作佐郎,负责撰写朝廷的碑志、祝文、祭文等。

这一年,16岁的白居易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刚到京城,就拿着自己写的诗歌去拜见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然后打开诗稿,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不由赞叹:“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居住下来就容易了。”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大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字面上对仗工致天然,同时野火燎原,瞬间大片枯草被烧精光,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造成一种壮烈的意境。但烈火再猛,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生命便会复苏,则更有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寓意着失败与挫折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失望,也带来烈火中重生的机会。唐诗人刘长卿有“春入烧痕青”,意为野草烧过的痕迹也变青了,虽有相似的内涵,但自然流畅远不如这句。顾况逝世多年后,白居易曾访他的故居读书台,并写了一首诗,有“犹记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读书台”句,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恩师的深情厚谊。

此次见面的两年后,即789年,李泌去世。不久,顾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他被贬的原因是“傲毁朝列”、“不能慕顺﹐为众所排”,估计就是性格孤傲,和同僚的关系很差,受到排挤。他曾作诗《海鸥咏》:“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说自己曾经得到李泌的赏识,李泌死后,满目就只剩下鸱鸢(一种凶恶的鸟)了,把当朝的全部得罪,政敌们乘机进谗落石。

红叶传情

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顾况和几个朋友经过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时,看到下水池里有一片红叶,他随手捡起,仔细一看,上面有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觉得很有趣,于是在这片红片上和诗一首:“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他把这片红叶放到皇宫的上水池里,任叶飘流。

过了10多天后,朋友去苑中游春,又看见有红叶飘来,上面有诗,赶忙送给顾况,叶上写:“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经常凭借红叶传送心声。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洛阳失守,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这段爱情故事被称作“下池轶事”到处流传。其实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很多细节禁不起推敲,估计只是后世文人的想象。

宋代文人张实有传奇《流红记》,情节有些相似:唐僖宗时,书生于佑见御沟中漂着一红叶,拾起一看,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佑在另一红叶上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丢进御沟的上游。后来于佑成为贵人韩泳的门客,韩泳对他很好,将宫中放出的女子韩氏许给于佑为妻。婚后,韩氏在于佑箱中发现题诗的红叶,大惊,说这是她题的诗,并说她也在沟中拾得一题诗的红叶。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

画家和诗人

顾况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长于作巨幅画,画前把几十幅画绢拼在一起,贴牢了放在地上,墨汁用盆子和桶盛装。周围有鼓乐队和啦啦队上百人,鼓乐队响起,啦啦队喊起,顾况开始喝酒。然后围着画布连续转上十多圈儿,随后作画。动作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他的个性。

他在诗歌创作时,常自然地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手法,善于把色彩、线条、构图融入诗中,把较为抽象的感情表达得形象生动,组成和谐的画面,看似诗味淡泊,实则悠然神远。

比如《归山作》,“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描绘出冬雪掩映下山林的静谧,山林中有独立老翁、悠远青山、蜿蜒古道,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顾况的诗常用对比,让读者在落差中感受更加强烈。

比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宫词》:“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大意是:“高入云天的玉楼,笙歌四起;随风飘来的宫嫔笑语,阵阵相和。月宫影移,听到夜漏嘀嗒;卷起水晶帘,银河似乎近在眼前。”玉楼中的笙歌笑语与夜深听漏、独看银河相对,衬出被冷落者的孤苦伶仃、失宠者的幽怨哀婉。

再如《登楼望水》:“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大意是:“鸟啼花开,柳丝如含轻烟,不禁想起了年少的从前。登上高楼,眺望江水绵绵,故乡何时会迎来他的这只归船呢?”眼前虽是美好风光,却想到时光流逝,越发忧愁,但愿能早日回到故乡。

顾况晚年居住茅山,自称“华阳山人”,林泉秀美,环境清幽。他筑庐安居,纵情山水,以诗书为乐。期间,又潜心修道,向道士学习养生之法,期望有朝一日能得道成仙。他曾有诗《夜中望仙观》:“日暮衔花飞鸟还,月明溪上见青山。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他遥望月宫中玉女窗前那棵圣树,但不是仙人是不能攀援上去的。既写月下环境的清幽脱俗,又写自己追求成仙的心境。

顾况的生卒年并不详,争议较多,一般认为他活了90岁左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