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在明清时能风行天下,与三个女人有关(《江南百家姓》82)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4-07 15:58:36

中国的名绣如苏绣、湘绣、蜀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的技法。顾绣,风格典雅,色泽古朴,形成于明代中后期,流行于明末和清代。顾绣的鼎盛离不开三个女人,如果追根溯源,都和一个人有关,那就顾姓名人之一、明朝进士顾名世。

三大名园之一

明嘉靖年间,有一个太守叫顾名儒,卸任之后,在松江府(今上海)买了一块地建房,取名万竹山房。他的弟弟叫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就是在内宫管理宝物的官吏,晚年居上海,手头积余了不少钱。

他看到万竹山房东西的空地很多,于是准备开辟池塘。施工时,挖出一块石碑,上有“露香池”三字,才知此处本来就有池,经考证这三字还是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手迹,便称此园“露香园”。顾名世建园历时十年,耗资几万两。花园占地约40亩,以“露香池”为中心,周围建露香阁、碧漪堂、阜春山馆、积翠冈、分鸥亭、独管轩、大士庵、青莲池等。又引进北方优良桃树种,露香园水蜜桃一时成为上海名产。明代时,露香园,与豫园、日涉园合称为“上海三大名园”。后来顾氏家道中衰,露香园渐渐荒凉。

鸦片战争期间,上海为加强海防而设立火药局,火药仓库就建在露香园内,1842年4月,火药仓库突然爆炸,露香园被夷为平地,此园遂废。上海有露香园路、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路,均由露香园景点名称而来。

顾绣成名之路

顾名世艺术修养很高,在他的影响下,家中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于丹青书法,精于女红,尤其擅长刺绣。其中影响极大有三个女人。

第一个为缪氏。她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的小妾,古代姬妾没有地位,因此她并没有留下具体名字。明末清初学者姜绍书著的《无声诗史》中记载:“顾姬,上海顾汇海之妾,刺绣极工,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声韵,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

缪氏在京城的时候学会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技术。她在这方面有天赋,加以改良,更见精妙。最有特色的是,刺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缪氏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明朝书画大家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也不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无法分辨是画、是绣。

第二个叫韩希孟(又名韩媛),是顾名世孙子顾寿潜的妻子,成就最高,被誉为“顾绣第一人”。

顾寿潜是董其昌的弟子,他曾记叙韩希孟在庭院中,抓取观察到的图象绣成花朵的情景:“往往天清日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韩希孟悟到了光线的作用以及捕捉第一感觉的朦胧意向,并运用于女红中,促进了刺绣的书画化。后世多以“对花写生”作为闺阁中女红训练的必修功。

顾绣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主要有三绝:

一、线如发。顾绣针迹看似层层叠叠,抚摸的手感却平滑如纸。这需要把一根线剖成若干细股,称作擘丝,又叫劈线。顾绣擘丝一般1/8起用,有特殊需要的甚至能劈到1/180,常人只能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

二绝:针如毫。旧时制笔用动物毫毛,而顾绣的针就是笔,以色线与针的运用替代颜料描写的绘画。如同书画中的笔法,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细若游丝。

三绝:色如画。俗话讲“绣花容易配色难”,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当线材的色彩不够用时,绣家用笔在线上染色,力求逼真原稿。

董其昌晚年闲居,顾寿潜带来8件韩希孟新绣成的宋元名迹,每件都绣着“韩式女红”绣印,求老师品题。这8件作品,囊括了山水、人物、鞍马、畜兽、花卉、翎毛等不同题材,及水墨、设色、工笔、写意等风格,针迹细密平滑,笔意细微复杂。董其昌称“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以为非人力也!”

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有韩希孟的仿宋元名迹册十余帧,其中的《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都是精品。

衰落后再辉煌

顾绣名声盛极一时,但也一直笼罩在濒危的阴影之中。在韩希孟之后,顾氏家道中落。明清交替之际,清军攻破松江府。在战火中,顾绣销声匿迹。直到顾玉兰的出现,才让顾绣再次走上历史舞台。

顾玉兰的身世不详,主要生活于康熙雍正年间,民间多以她为顾绣家族传承的代表人,有说她是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不但绣艺高超,而且还“设幔授徒”,在家中招收女弟子传授技艺,吸收了大批的年轻闺秀,遍及松江府,她的家中如同早期女子刺绣学堂。从此顾绣由家庭女红转向商品绣,随着人口流动,顾绣影响至松江域外。

顾玉兰教学有30多年,许多妇女学习顾绣以谋生,形成一定规模,当时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争相购藏顾绣珍品,使顾绣身价陡增。

乾隆初年,乾隆帝酝酿南巡,松江著名书法家张照揣摩圣意,准备说动年事已高的顾玉兰,率女弟子们精绣《万寿图》和《百鸟朝凤》两个绣品,供迎圣驾之用。但是不久张照去世,此事就没有了下文。

不过,顾绣在清时期风靡全国,几乎是“无绣不姓顾”,以后发展起来的苏绣、湘绣、蜀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的技法。

“巴拿马万国赛会”(即“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这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第一次以中华民国政府名义参加国际性盛会,所以格外重视。参展展品多达四千多件,政府耗资巨大,建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陈列馆。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刺绣大师沈寿以其独特的仿真绣法惊艳亮相,享誉世界。沈寿年轻时,即学习顾绣,很快在构图、用色、意境、针法等方面有了创新。看过的人都赞叹:“针端夺化,指下生春,已经凌驾‘露香园’之上了。”她听到后正色说:“顾绣,我就是再学20年,也不能望其项背。”

如今,上海已经恢复对顾绣的研究、授艺与生产。艺人们不断创新,绣出了大批精美绝伦的新作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