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沈阳一网友反映,自己在二手平台出售用不完的面膜时,收到产品品牌方私信发来的民事诉状,称其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且侵犯了商标专用权,索赔5万元。当事人无奈将商品下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也曾报道过,有网友出售闲置茶具时,收到商家律师函。不少人纳闷,大家到底有没有权利在二手平台转让自己的闲置物品呢?
笔者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取得了所有权,在二手平台转让也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品牌方一般无权干涉,这种属于过度维权,仅仅是转让二手物品也不足以举证不正当竞争,不应获得法院支持。那么,商家为何“管这么宽”呢?笔者了解到,一些二手平台上确实存在个别商家打着“转让”的名义低价出售商品,这些行为确实涉嫌扰乱价格体系,理应受到法律追究,但对于个人闲置和私自销售的界限比较模糊,需要细致取证维权。而不同的公司在价格、渠道管控和解决未授权销售、商标侵权等问题上的做法差别也很大。一些初创产品可能更容易因此利益受损。
品牌方怎样才算合理维权呢?笔者认为,首先应举证网售的用户有大量进货后,私下售卖的商业行为。同时,品牌方需要对产品的销售渠道有明确的声明,最好提供相关合同,证明对方是违约销售,扰乱产品的正常价格体系。如禁止个人二次销售,也应在产品上明显标注出来。
该事件中还涉及当事人隐私权的法律问题。笔者认为,平台有责任保护当事人身份信息,严格来说品牌方在固定证据后,需要以报警、委托律师、向法院申请等合法手段取得被起诉方的信息。仅向平台声称要起诉,就能获得身份信息,平台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
在以交易二手物品著称的平台上,品牌方和平台均简单粗暴地阻碍二手交易,限制用户对自己物品的处置权,不仅没有法律依据,也损害自身信誉。
评论员 刘浏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