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红色特工档案·第十一集】华克之:从刺蒋斗士到红色特工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4-10 23:06:04

在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携手扬子晚报合力推出音频栏目《江苏红色特工档案》,致敬隐蔽战线上的英雄模范,弘扬江苏文化、传递红色基因。该栏目已于3月30日在喜马拉雅正式上线,中天龙公司在微信公众号“龙谈谍影”也同步推出《江苏红色特工档案》系列故事。

扫描节目二维码可以进入《江苏红色特工档案》喜马拉雅主页收听,4月10日节目更新到第十一集《华克之:从刺蒋斗士到红色特工》,由国家一级演员于东江老师播讲,下面我们为大家全文刊出文稿——

华克之:从刺蒋斗士到红色特工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开幕。上午9时,在中央党部大礼堂举行开幕典礼,大会由汪精卫主持,并宣读开幕词。仪式结束后,按大会议程,9:20分左右,100多名国民党中央委员鱼贯走出大礼堂,一齐来到中央政治会议厅门前摄影,坐在第一排的有汪精卫、张静江、阎锡山、张学良和张继等人,蒋介石不知何故没有出席。记者和工作人员面对委员们站成一个半圆形,相机闪个不停,一切似乎都很正常。大约9:35分,摄影结束。正当委员们陆续转身走上台阶,准备登楼参加预备会议的时侯,突然从记者当中跳出一个人来,从大衣口袋中拔出6响左轮手枪,高呼:“打倒卖国贼!”随后向汪精卫连开三枪:一枪射进其左眼外角下左颧骨,一枪从后射中左臂,一枪从背后射进第6、7胸脊柱骨旁部位。汪精卫应声倒地。会场秩序朝时大乱,委员们四散奔逃,坐在椅子上的张静江滚落到地上,孔祥熙慌忙钻到旁边的汽车底下躲起来,连马褂也被扯破了。在慌乱中,和汪精卫站在第一排的张继和张学良急奔上前和刺客搏斗,刺客手一松,手枪落地。这时,汪精卫的卫士开枪还击,刺客连中两枪,应声倒地。刺客被击倒后,从他身上搜出新闻记者证一张,编号是63号,上面写着“晨光通讯社”记者孙凤鸣。堂堂国民党副总裁,居然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被刺杀,举国轰动。蒋介石大发雷霆,招来军统特务头子戴笠,要他限期破案,务必要水落石出。不久,孙凤鸣的妻子、晨光通讯社的工作人员,乃至和晨光通讯社有来往的人一一被捕,但是晨光通讯社的社长胡云卿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能您会好奇,这位胡云卿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与刺杀案件到底有无关系?刺杀案件发生后他又到哪里去了呢?

这位胡云卿,就是大名鼎鼎的华克之。华克之,原名华睆,江苏宝应人。1920年,华克之加入中国国民党,大革命时期与宛希俨、曹壮父、萧楚女、侯绍裘等共产党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进行屠杀,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使华克之走上了反蒋的道路。

1935年那一场“惊天刺杀”震惊中外,而那次刺杀事件的“总指挥”就是华克之。据华克之后来回忆,1924年他在南京金陵大学就读时,已是一个年轻的国民党员,衷心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在几年的并肩战斗中,他同江苏地区尤其是南京的一些知名的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佩服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1929年秋,华克之迁居上海。在上海,他和小学同窗、中产党员陈处泰同住5年,共同探讨马列主义著作和反蒋救国之道。他的周围还有几个原来是国民党左派或对蒋介石统治极度失望的知交。大家激昂慷慨,各抒己见,并决定刺杀蒋介石。陈处泰作为党组织与他们之间的联系人,对他们爱护备至,并且带来了党组织的意见:无产阶级政党不能鼓励去做暗杀的事,既然革命目标一致,说服他们最好能参加党的工作。但当时血气方刚的几个年轻人听不进意见,他们再三表示:事前事后都与共产党无关,也不要求共产党提供任何支持。

1934年11月,华克之与张维华、贺少茹、孙凤鸣发起成立“南京晨光通讯社”,作为密谋刺杀蒋介石的掩护机构。华克之担任社长,化名胡云卿,身份是一个“出资资助的华侨富商”,记者是孙凤鸣,孙凤鸣原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名排长,枪法高超,胆识过人。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他们就约定在此次会议上动手。华克之成为刺杀行动的总指挥,而枪法精准的孙凤鸣则毅然担负起刺客的重任。当天,蒋介石迟迟没有露面,孙凤鸣根据集体的决定,只好以汪精卫代替蒋介石,射出了仇恨的子弹。

晨光社功败垂成,以及随之而来的血腥镇压,使华克之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使中国最后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1937年4月,华克之来到延安。5月4日下午,毛泽东主席接见了华克之,并进行了长谈。华克之坦率地陈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处境,后来据他回忆,毛主席对晨光社刺汪事件没有多加分析,而是强调:个人的力量、小集团的力量是推翻不了罪恶的旧社会的。他不同意华克之进抗大或陕北公学,说蒋介石将会指责共产党包庇政府的“要犯”,“破坏统一战线”,纠缠不清。他给华克之的任务是仍回华南,作为延安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之间的联络人员,协助他们扩大华南民族革命大同盟,坚持抗战到底。华克之当即在毛主席面前立下誓言:“党有差遣,克之生死从之,一无选择,万死不辞。”并提出不怕死、不怠工、不撒谎、不贪财、不埋怨组织、不讨价还价的七点自我要求,作为自己对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宣誓,作为自己参加党的工作的行为规范。

1939年5月,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潘汉年因治疗眼疾,离开延安前往香港。后留香港主持情报工作,并被正式任命为中央社会部副部长,负责组建华南情报局,统一领导上海、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情报工作。经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副处长连贯推荐,华克之进入潘汉年情报系统,化名张建良。潘汉年首先要求华克之担任他在香港、上海两地情报班子的联络人,华克之利用对上海的熟悉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来往于上海和香港之间,一路畅通无阻。1939年底,经廖承志和潘汉年介绍,华克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人民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急需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的阴谋,阻止日、蒋之间的妥协,以维持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2年秋冬,潘汉年来到上海找华克之商议启用他的一位知交任庵去充当大汉奸周佛海与国民党某战区司令长官的中介人,以加强了解蒋介石、周佛海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周佛海,湖南沅陵人,1938年12月随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周佛海任伪财政部部长、伪警政部部长、伪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伪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伪清乡委员会副委员长、伪中央税警总团团长等职。周佛海是汪伪政权中掌握金融、财政、物资和特务的实权人物。潘汉年认为,中日战争已经打了5年,但蒋介石从未放弃中日和平的打算,而日本帝国主义为破坏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必然要和蒋介石政府相勾结。周佛海原是蒋介石的亲信,自然就成为沟通日蒋关系的最佳人选。周佛海的出走投敌,以及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派代表秘密驻在周佛海的南京寓所,看来都得到蒋介石的默许。至于那位司令长官,对和日本人做买卖的关心超过对日作战的热情。那位司令长官早就想物色一个驻沪代表,与日本人和汪伪政府周旋,以保全他私人在上海的一大笔财富。而华克之的知交任庵正是周佛海和那位司令长官早就相识而且双方都信得过的党外人士。潘汉年对任庵也非常信任,对他的评价是“他对祖国、对人民忠心耿耿”。于是华克之的好友任庵利用与周佛海的交情,介绍华克之和周佛海见面,说华克之是他的生死之交,完全可以信托。就这样,华克之也成了周佛海的座上宾,周佛海夫妇常常宴请他们。在抗战胜利的前十个月中,华克之通过任庵和他自己在周佛海公馆的活动,几乎完成掌握了周佛海的全部动态。1945年初春,任庵得到蒋介石的绝密指示“特任周佛海为京沪保安副总司令”,命令他收编、整编在上海的各地伪军,以备将来对付中国共产党。华克之迅速将情报发往延安。中共中央很快将消息在报纸上予以曝光,从而使蒋、日、汪暗中勾结的内幕大白于天下,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十分被动。

1945年秋,日本投降。这时播汉年已返回延安,华克之经请示后,大胆地通过一位和日军某军火库负责人颇有交往的上海开明人士,乔装打扮成一位国民党某战区的中将官员,以接收的名义将军火库的一部分军火秘密运往新四军根据地。后来经过清点,足有540箱TNT炸药、194挺机枪之多。华克之此举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嘉奖。

解放战争期间,华克之随潘汉年撤离上海再赴香港继续从事情报工作。1948年初,解放战争形势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军事首脑机关急需一批国统区的军用地图,中央电令华南分局设法从蒋管区秘密寻找。潘汉年将此任务交给了华克之。华克之知道日本当年为侵华战争的需要,曾绘制了一大批中国各地军用地图,日本投降后这批地图被国民党接收下来。他潜入上海后多方探听,得知日本人留下的这批地图被保存在南京国防部二厅,便又潜入到南京,通过一个旧关系,几经周折,终于从敌人的国防部二厅弄到了部分地图。接着,华克之又通过某国驻华外交机构,利用外交邮件的免检特权,将这批地图通过香港转运至解放区。

1955年,因潘汉年案牵连,华克之蒙冤被关押长达24年之久。他矢志不渝,对毛主席的崇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毫不动摇,时时不忘“七不”誓言。在狱中,他全凭记忆写下了《卅年实录》近30万字和千首诗词,将自己从1925年至1955年进行的大小活动、人事交往和盘托出,把一颗赤子之心交给党和人民审查。1998年,华克之在北京逝世,终年96岁,走完了从刺蒋斗士到红色特工的传奇之路。

《江苏红色特工档案》目前正在喜马拉雅热播,紫牛新闻也将为您同时逐集刊出足本文稿,感兴趣的朋友别忘了提前先收藏哦!

本期文稿整理:张艳

总策划:冯秋红 吴芳芳

制作:丁聪

编辑:春茹 耿思奇

图片:史洋洋


点击下图可跳至第十集: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