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出错啦!应天府书院不收女生,此南京非彼南京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4-13 18:26:32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说宋仁宗时期故事,有若干知名文人出现,善于填词的晏殊,“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北宋文坛大家欧阳修,以及名臣、名相韩琦、富弼等等,这些文人,词人,几乎都经历过科举,高中进士,入仕,成为北宋栋梁。但专家告诉记者,剧中关于科举制度有一些疏漏之处。

宋代科举有省试,没有乡试一说

剧中提到会试一说,实际上宋代科举有省试,没有乡试一说。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一点,学者吴钩认为,宋代其实没有会试的说法,会试是明清时期的概念。与会试同一层次的宋代科举考试,叫做省试,或者礼部试。省试的地点,也不是国子监,而是贡院。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大业年间,但是隋唐的科举远没有明清时期鼎盛。科举制度有三级,院试(县试)、乡试(省试)、殿试,但是这样的完备体系,在明清时期。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即进行乡试的考场。唐及五代科举考试,主要分为解试和省试两级。这里的省试不是指行政级别的省,而是尚书省礼部,故又称礼部试。

科举到宋代成为科举社会,人们的社会身份也地位的高低不再以血统和出身为划分,代之以是否考中科名并以科第的高低为依据。北宋科举制度规制是三年一开科的确定,即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三年一次。第一级州试在宋代称发解试,指将各地区报考进士科目并通过考试的举子按照解送名额送子尚书省,也称解试。解试多在秋天,故称秋闱。

第二级考试,到地方省城参加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时间为每年二月,初一到初八。因为在春节二月举行,又称春试、春闱。宋代行政区划为路,有京东路、陕西路、河东路、河北路、京西路等。

黄强说,《清平乐》中说乡试,实际是省试,但是宋代有省试一说,没有乡试一说。明清时期才说乡试,在省城考试。第三级考试是殿试,宋代殿试与唐五代不同,是北宋嘉祐二年(1057)规定,此后凡是参加殿试的进士不再黜落,而是重新排定取录名次,并成为定制。

宋太祖赵匡胤对科举改革,禁止公荐,沿袭唐五代旧制开科取士,贡举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宋代也是取进士最多的朝代,尤以宋太宗时期最为突出。《宋史·选举志》记载:太宗一朝开科举8次,取录进士1487人,平均每次录取186人。如果加上其他科目所录人数,取录人数就更多。有的年份取录近千人,太宗淳化三年(992)取录人数为1317人。

宋太宗时期所行科举一个不同之处:一旦科举及第即行授予官职。《宋史·选举志》记载:“甲乙第进士及九经,皆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其余亦优等授官。”唐代科举及第,并不立即授官,还要参加吏部考试,才能做官。唐代韩愈就参加了4次吏部试,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才进入仕途。

应天府书院不收女生 此南京非彼南京

此外,《清平乐》剧中有晏殊出任应天府知府,范仲淹来应天府书院任教。这里的应天府指河南商丘,剧中南京也指商丘。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北宋时称江宁府,南宋时称建康府,到了明朝才称为应天府,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集庆路(今南京);同年三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宋代应天府则是河南商丘。

应天府书院是一所典型的官办书院。天圣五年(1027)起,范仲淹应南京留守(剧中说是应天府知府)晏殊之聘,主持院务二年。培养了大量人才,有向敏中、尹洙、富弼、江休复等北宋名臣。

黄强认为,《清平乐》中范仲淹应天府知府晏殊邀请来应天书院,范仲淹与书院学监发生冲突,正好遇到女扮男装的曹丹姝。等到范仲淹主持书院,曹丹姝也顶替兄长之名、女扮男装进书院(府学)读书,晏殊、范仲淹都知道曹丹姝的性别身份,这种剧情只是戏说,历史上没这等事。时而说书院,时而称府学也不妥当。范仲淹主持时是书院,十多年后才改为府学。

女扮男装混入书院读书,《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编的有鼻子有脸,不过是臆造的桥段。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对于文化,官宦人家,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请老师来家做西席。宋代的书院不可能也没这个条件来招募女生来读书。书院在古代集学校、图书馆、出版社于一体,可以自行刊印图书。有学问的大儒,以教书为业,也会来到书院作山长(院长),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如朱熹与白鹿洞书院。书院基本上是寄宿制,需要吃住学在书院,没有女生宿舍,如何安排曹丹姝这样的官宦人家的女生来读书?这是电视剧中的一厢情愿,为了故事发展的需要。

应天府书院自景祐二年(1035)改为应天府学,庆历三年(1043)改为南京国子监,其地位更高于地方一般官学,而与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国子监鼎足而三。这样知名的书院,府学更不会,也没有可能容纳女生入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