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小说奖曾因它而空缺 《万有引力之虹》绝版五年后重磅归来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4-14 14:42:29

一个变幻不定、纷杂混乱的纪元,需要一本伟大的、高于我们的书来定义。近日,译林出版社重版推出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精装全译修订本。这部被誉为超越人类智识的伟大小说,阔别多年,重磅归来,引发读者强烈关注。

曾引发极端争议,普利策小说奖因此空缺

《万有引力之虹》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巨著之一,也被视作后现代主义文学绕不开的长篇经典,1973年出版后曾引起极大争议,普利策小说奖因此空缺。作为一部“后现代史诗”,它以百科全书式的叙述,洞若观火地分析了现代和未来社会运行的机制。在著名评论家、《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看来,作者品钦是当今美国小说家中最有活力,成就最少存疑的。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目前正处于品钦的时代,一个人造物和偏执狂的时代,被系统控制。”

小说情节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内容从社会学、历史学、性心理学,到数学、化学、物理学、弹道学、军事学,几乎无所不包。作品中有400多个人物出场,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和轴心国的将军和士兵、科学家、技术精英、财阀头脑、特工、妓女、土著人种,七十多个场景的发生地点遍及南北美洲、非洲、中亚、东欧和西欧,眼界极为开阔。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晦涩、艰深的写作手法,为文学评论界带来了无数的话题,也为普罗大众的阅读设置了极大障碍,让它成为“挑战高智商”这一阅读类型的代表作品。有评论表示,“出版近五十年,没有人敢说真正读懂了这本书,更没有人敢就此错过。”

同《万有引力之虹》本身的种种谜团相比,其作者托马斯·品钦更宛如谜一般的存在。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应该是他的。他曾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工程物理学,美国海军服役两年后,又转入康奈尔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位。1974年,他因《万有引力之虹》被授予美国全国图书奖,但拒绝领奖。成名后,他消失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四十多年来,没有一张他的照片流传于世。甚至当有好事者去康奈尔的年级名册上查访旧档案时,竟然发现惟独品钦的那页上照片不翼而飞。

译者八年长跑,绝版五年后重磅归来

21世纪初叶,译林出版社开始系统性地翻译出版品钦作品。2008年,《万有引力之虹》简体中译本面市,成为继《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后译林社又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翻译界存在已久的空白,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2009年“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知名评论家邱华栋认为,“小说中包含着当代社会丰富的信息,风格独特到了没有人可以模仿的地步”。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更是把《万有引力之虹》看作现代文学的顶峰之作,骨灰级科幻必读经典。

2020年,距离初版过去了12年,时间之轮越来越快地驶入五十年前品钦在书中预言的后现代社会。今天,再版和阅读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和警惕技术的发展,展望自身命运的走向,尤为重要。

新版《万有引力之虹》是译者张文宇在首版近十年的翻译之后,对译文做出的一次全面修订,随着对文本理解的不断加深,他对原译中表达不够精准,以及涉及知识性错误的地方均进行了改正和优化,修订超过两千处。例如,第一部标题原译为“零之下”,原文是“Beyond Zero”,改为更加准确的“零之外”;题记原译为“大自然只解演变,不解生死”,因考虑到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科学家的身份,改为去演绎化,更加直白的“大自然只有形态演变,不会彻底消亡”。

据了解,译者张文宇是厦门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曾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为翻译这本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书,丢掉了博士学位,错过评职称的机会。然而,他认为,《万有引力之虹》这样一本历久弥新,值得反复咀嚼消化的经典著作,在译文上更是值得一遍遍打磨修缮,才能向传说中的完美艰难靠近。从搜集读者意见,到重读原著,全文修订,他又花费了八年时间。

译者修订完成后,译林出版社邀翻译家、后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但汉松领衔十五位英美文学方面的译者学者,对全书进行了细致校订,并补加注释。

译林出版社有关人士表示,首版十二年,绝版五年,《万有引力之虹》之所以一直没有加印,以至于很多读者误以为版权已经不在译林社,这是因为编辑和译者一样,希望做一番竭尽所能的修订。对《万有引力之虹》这样一本经典、迷人又难懂的文学巨著来说,诠释是永无止境的,译者张文宇认为,只有不断去改善,才能向传说中的“完美”艰难靠近。

为了让《万有引力之虹》真正成为文学爱好者藏书架上的必备,译林社此番首度采用精装形式发行这本厚达近千页的世纪奇书。封面背景上巨大的拱形,象征V-2火箭的抛物线,即“万有引力之虹”,拱形本身的橘红渐变色调,充满热度的象征,前景上V-2火箭的工程图、整个火箭的剖面图、内部燃烧室的剖面图,则呼应了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小说的复杂和精细。封面用纸来自日本,覆以亮膜,在保证了色彩鲜亮的基础上,更有丝滑的手感;内文进口轻型纸,色彩微泛米黄,在保证最大阅读舒适感的同时,寻求了厚度和重量完美的平衡,使书不但适合书架上展示,而且便于翻阅,藏读两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