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发达,土地越“金贵”。
如何让每一寸土地物尽其用,“长”出更高价值?
如何让土地更新和产业焕新“双向奔赴”?
在“最强县级市”、经验输出的高地——昆山,239亩低效用地的“涅槃重生”给出了新答案。
昆山高新区通过“数据得地”机制科学筛选优质企业落户,以“多家企业共建的一体化园区”开发新模式打造高端装备总部产业园,实现了“开园即满园”“满园皆总部”,预计亩均税收150万元左右。
破局:从“低效闲置”到“寸土寸金”
走进昆山高新区元丰路北侧地块,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2024年10月8日,昆山高新区高端装备总部产业园联合开工,集中落户的 8个优质企业是“清一色”的制造研发总部。预计整个产业园达产后,年产值可达 120亿元,亩均税收150万元左右。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信益陶瓷的闲置厂房,杂草丛生、产能低下。“过去这里地块容积率低,空间浪费严重。”昆山高新区经济发展局负责人介绍。
蜕变是从2021年开始的。“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土地指标如此珍贵,我们一定要向存量资源要发展、要效益。”昆山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朱振刚说。随后,昆山高新区启动低效用地盘活计划,通过“退二优二”政策收回信益陶瓷地块。
有了这么一块宝地,“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朱振刚说:“要地的企业很多,到底给谁?给多少?依据是什么?”于是,高新区创新推出了“数据得地”机制,即以企业产值、税收、成长性等三类十项指标为“标尺”,对企业进行赋分排名,分高者得地。
初筛阶段,以昆山高新区“保姆式”挂钩服务的450家规上工业企业为底数,按照近三年中任一年产值达5亿元及以上,或任一年入库税金总额达1500万元及以上的条件,筛选出108家潜在“得地”企业名单。 再筛阶段,摸排企业发展状况和增资扩产意愿,筛除已有政府一手供地的企业,根据企业用地需求和投资计划,进一步缩小供地候选企业名单。
终筛阶段,昆山高新区按照“数据得地”评价体系逐一打分,根据得分高低、地块规模和用地需求,最终遴选出8家“高产值、高税收、高潜力”的优质企业,并配置相应的土地面积。
拿地不是靠“跑关系”,而是实实在在“拼数据”。这样公平、透明的机制让企业看到了拿地的希望,从而更加注重“修炼内功”。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规则透明,标准清晰,我们只要踏实提升技术、做好管理、做强效益,就有机会获得发展空间。”政府用数据量出公平,企业用实力挣出未来,昆山高新区用这根新的“指挥棒”让珍贵的土地资源与产业未来匹配度越来越高,促进了“越努力就越优秀,越优秀越有机会”的良性循环。
创新:从“划地分割”到“定制共建”
灰白色调的建筑立面、开放式共享空间、连廊串联的研发楼群……光从设计效果图看,科技感、高级感扑面而来。与传统产业园“划地分割、各自为政”的模式不同,昆山高新区高端装备总部产业园开创了“统一规划、企业自建”的新路径。
据介绍,园区从设计之初便锚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产业方向。首批入驻的8家企业中,5家为国家级“小巨人”,2家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在一个园区,8个总部顺势组成“发展共同体”,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发展,更是将“工业园”变成了真正的“产业园”。
从建筑本身看,政府深度了解企业需求后进行通盘考虑、顶层设计,统一制定建筑风貌、空间形态等控制标准,并将要求纳入土地挂牌文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昆山高新区规划建设局局长席庆宏说:“园区既保留了企业个性化需求,又确保了园区整体风格协调。”不仅如此,产业园容积率从原来的不足1.0提升至2.0以上,有效生产面积增加40%。
此外,国资公司持有15%的配套用地,集中建设人才公寓、邻里中心、科创孵化器等设施,设施由8家企业共享。“我们不用再为员工住宿、商务接待发愁,这样不仅可以专注研发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纵观整个过程,不难看出,从前期数据采集、企业评估,到后期规划统筹,再到今后的服务保障,“数据得地+特色产业园”这一模式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样的创新实践,既是对政府服务效能的重大考验,也是对营商环境的深度优化。昆山高新区深知,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土壤,也是城市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杀手锏”,因此持续升级"保姆式"服务至3.0版本,以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发展指数",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最大价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於苏云
校对 王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