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9岁的张先生因爬紫金山后出现鼻痒、流涕等症状,前往东部战区空军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被确诊为过敏性鼻炎。无独有偶,35岁的王先生外出露营后也因鼻痒、眼痒伴流泪就医,同样诊断为过敏性鼻炎。随着春季气温回升,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浓度升高,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显著增加。数据显示,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已超20%,部分城市达30%,且呈年轻化趋势。耳鼻喉科李政医生提醒,正确识别症状、科学防治是关键,避免因误判延误治疗或过度用药。
图源:视觉中国
高发季节:春秋两季最需警惕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源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其主要症状包括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部分患者伴有眼痒、流泪等眼部症状。
东部战区空军医院耳鼻喉科李政医生指出,每年3-5月及9-10月为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春季以树木、花草花粉为主,秋季则多为杂草花粉,叠加气候干燥,易诱发症状。此外,尘螨、霉菌、宠物毛发、皮屑等室内过敏源也可能导致常年性发作。”
误诊率高:近四成患者当作感冒治疗
由于症状与感冒相似,许多患者自行服用感冒药或抗生素,导致病情延误。李政医生说:“感冒通常伴随发热、咽痛,且病程不超过一周;而过敏性鼻炎症状反复,持续时间长。”临床统计显示,约37%的患者初期误以为是感冒,部分儿童因长期鼻塞、张口呼吸甚至出现颌面发育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过敏性鼻炎与哮喘密切相关。“4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合并哮喘,鼻部炎症控制不佳可能加重下呼吸道症状。”李政医生强调。
防治结合:避免接触过敏源为首要原则
目前,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以药物控制(如鼻用激素、抗组胺药)和免疫治疗为主。专家建议:
减少暴露:花粉季减少外出,关窗并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洗床单、窗帘以减少尘螨。
规范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鼻喷激素,避免长期依赖减充血剂(如麻黄素类滴鼻液)导致药物性鼻炎。
免疫治疗:对尘螨过敏患者可尝试脱敏治疗,但疗程需3年以上。
此外,网络流行的“盐水洗鼻”“中药偏方”等方法效果参差不齐。李政提醒:“冲洗鼻腔需使用生理盐水,避免浓度不当损伤黏膜;部分偏方可能添加激素,需谨慎选择。”
最后,医生提示:如出现反复鼻塞、流涕等症状,建议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检测明确过敏原,制定个性化防治方案。
通讯员:许静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王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