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位于宁夏固原的须弥山石窟将对受损石窟壁画进行修复保护,为时一年。这是自清代以来的首次修复。
须弥山石窟,相比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它的名气要小得多,但它的创建却并不晚,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本期“史说”带你走进须弥山石窟,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固原在丝绸之路上,是佛教东传的中转站
为什么是在“须弥山”
固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面的一个市。这个不算大的地方,是军事要塞,历史上战火不断;是丝绸之路北面那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自汉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到河西重镇武威,近乎一条直线,固原刚好就在这条线上。它是关中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枢纽,与西安唇齿相依,被称为“关中咽喉”。须弥山石窟,便位于固原城西北55公里处六盘山北陲须弥山上。
须弥山石窟,从山名到雕像到壁画,都和佛教相关。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高八万四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一由旬相当于15公里),相当于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到月球的三倍。敦煌、云冈等石窟的许多佛教造像和绘画都以须弥山为题材。固原石窟所在的山为何被冠以“须弥山”之名?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已是盛名远扬,只有以佛教圣山命名,才能使须弥山石窟更有影响力。
须弥山原名逢义山,“须弥山”之称始于唐代,大体是在武则天时代第五窟大佛开凿之后。经唐之世,须弥山称谓约定俗成。
须弥山佛像的开凿要比“须弥山”的得名更早。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华教授告诉记者,早期佛教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可随着古希腊人的东进,他们带来了希腊雕塑艺术,并将其与宗教融合在了一起。公元1世纪,犍陀罗地区(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出现了第一尊佛像。随着佛教的传播,雕像艺术也随之进入新疆、甘肃,进而影响到了中原腹地。从西到东,从北往南,中国的大地上,分布着不少石窟。正当丝绸之路要地的固原上,有石窟分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星分布的石窟,佛像雕刻风格虽有所不同,但几乎都和一个政权有关,那就是北魏。
公元386年,东北的游牧部落拓跋氏家族,在经过数百年的南迁后,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以示接续东汉、曹魏之后的文化正统地位。史称“北魏”。七月,拓跋珪迁都山西大同称帝。公元439年,北魏灭了北凉,将分裂了100多年的黄河流域归于一统。
14年后,一个名叫昙曜的高僧奉旨赶往大同,不巧与出巡的文成帝拓跋濬撞上了。导行的御马直接走到昙曜面前,用嘴衔起他的袈裟。这让文成帝对昙曜刮目相看,将其奉为帝师。拓跋濬笃信佛教,从此开启了云冈百年营造的序幕。之后,凿山雕像,蔚然成风。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都是这种风气之下的产物。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在定都的那年,他倾全国赋税一半的财力,营建龙门石窟。
而在固原,这个军事和经济要塞,在北魏末年也开始开凿石窟。据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的韩有成的研究,目前虽未发现有关须弥山石窟开凿记载等资料,但从石窟现存北朝洞窟的营造中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所开凿的洞窟都很规整,这显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而一次性完成的”,“这个时期石窟的窟室规模多为中小型窟龛和造像,与北魏王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云冈、龙门等地的大型窟龛和造像是无法相比的,显然不是北朝王室贵族发愿开窟造像的地方”。
修复壁画
石窟暗藏的历史密码
北魏末年,固原地区局势动荡,经济凋敝,加之“尔朱荣之乱”等因素,须弥山石窟自然也少有大规模的石窟营造。但随着时局的变动,须弥山石窟迎来了新的契机。
公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投奔关陇地区军阀宇文泰。自此,北魏分为东魏西魏。东魏为高洋把持;西魏由宇文泰擅权。556年宇文泰病死,次年其子宇文觉称帝,为北周。
北魏、北周的政治文化中心便是在关陇之地。固原是“关陇之要”,也是宇文泰的发迹地。北魏未年,宇文泰随贺拔岳镇压关陇起义,贺拔岳死后,宇文泰掌握军权,他看中固原的战略地位。自宇文泰起,北魏、北周两朝,无论出于军事还是人事上的考量,都十分注意经营关中北大门固原。
李贤是宇文泰的亲信,他是镇守固原的不二人选。北魏太武帝时,李贤曾祖因战功追赠宁西将军、陇西太守,祖父袭爵镇守固原,自此李家落户于此。关陇人民大起义后,李贤和弟弟李远、李穆追随宇文泰,出生入死,数救宇文泰,为宇文家族建立北周王朝、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其间,李贤曾担任瓜州刺史、原州(固原古名)刺史等要职,成为北周政权西陲的守护者。宇文泰曾数次巡游固原,还将自己的儿子交给李贤抚养。
据史书记载,宇文邕和宇文宪在襁褓之中时,因避忌,不能在宫中生活,宇文泰便把宇文邕兄弟俩寄养在李贤家长达6年。宇文邕登基后,不忘旧时抚养之恩,数次出巡固原,亲临李贤府邸,他专门为李贤颁布一道诏令:“我幼时曾居住此州。李贤受托抚育过我,辅导我多年。今巡抚居此,与我的老家代郡没什么两样,在这里我倍感亲切。”
在北周时期,不少权贵都曾大兴佛事。如大都督李允信在天水麦积崖修造七佛阁;尉迟迥在武山拉梢寺修造40米高的摩崖造像;瓜州刺史于义在莫高窟开凿第428窟。“抚安乡里,甚得民和”的李贤在镇守固原时,也在须弥山开凿第45、46窟那样精美的洞窟。
须弥山的佛教石窟造像乘势发展起来。与龙门石窟开凿在平展的峭壁上,令人一览无余不同,须弥山石窟百余大小石窟依山傍势,或临川而开,或雄立山巅,或蔽于山凹,各时期的洞窟分区开凿。
学者林芝称,西魏一朝虽仅24年,但在须弥山开窟造像达25座之多;北周一朝在须弥山开窟造像也有11座。这一时期,须弥山洞窟规模、数量、质量,在全国各地同类石窟中都首屈一指。
这些石窟造像,含着诸多历史讯息。如在北魏石窟造像中,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多为胡服,迁都之后,造像则多改为中原普通流行的服装,这是孝文帝服饰改制在须弥山石窟造像中的具体表现。
而在北魏、北周时期,有一些石窟并没有完工,这里也暗藏着历史密码。如第37窟,这是因为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恭帝而自己称帝,这样,自西魏时期便开工的这个洞窟便废止了。同样,北周时的第51、47、48等窟也未能按计划完工,这是因为574年周武帝彻底毁佛。北周武帝是宇文泰第四子,他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视儒学。567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改宗道教的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为此,周武帝曾七次召开辩论大会;最终武帝决定以儒术治天下。574年始议禁佛,经像悉毁,并令沙门还俗,寺观塔庙赐予王公。禁佛后,北方寺像几乎灭绝,僧众多逃奔江南。武帝死后,宣帝、静帝先后继位,佛法才又兴起。
高达20.6米的大佛
武则天时代建造的大佛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隋朝为时不长,又到了唐。大唐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须弥山石窟到此时方才又有进展。
唐时期,须弥山石窟不仅开凿的窟室数量多、规模大,而且雕凿技术更加娴熟。
第5窟是一个大龛内凿出的一尊高达20.6米高的弥勒佛坐像,一只耳朵就高达4米。有学者认为这是武则天时期所建造。690年武则天称帝。在她主政期间,曾令内宠薛怀义主持兴建“明堂”。在明堂背面,又建一座“天堂”,高150米,安放一尊大佛。这大佛仅一小指就能容纳数十人。而从须弥山这尊大佛的线条和造型看,与她当政时所造的大佛,风格极度相似。
唐代在窟前还建有规模宏大的景云寺。这可能是唐睿宗时期的赐名,因为他有个年号就叫景云。一大佛,众多石窟,窟前有寺,这大概是须弥山石窟的最为鼎盛的时期了。然而不过50年,“安史之乱”爆发,固原为吐蕃所占。要直到86年之后方才收回。
在占领固原这86年期间,吐蕃并没有对须弥山石窟进行修凿和重绘,更没有破坏。这是因为佛教早已传入吐蕃地区,641年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即入藏,带去了佛像、佛经等,使汉传佛教深入吐蕃,而佛教也从印度、尼泊尔等地进入西藏。
854年,唐朝收复固原,但不久又爆发黄巢起义,须弥山石窟便没能再度复兴。而在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不再有开窟造像之类的活动了。
须弥山石窟自凿建起,有洞窟160余座,各类大小造像990余身,壁画10处。宋元时期曾对石窟进行修复,宋时,西夏曾占据固原,元时朝廷笃信藏传佛教,故此,在修复过程中掺入了藏传佛教的风格。
清朝康熙中期,须弥山石窟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复。但清末时须弥山石窟几经战火,彻底衰败。直到1982年才有了较大规模的维修。
固原,除了军事要塞和丝绸之路重镇之外,还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融合的接交带,更是佛教艺术东传过程中的中转站。大量西域文化流经这里,在向中原传人的过程中相互吸收、融合,须弥山石窟艺术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
须弥山石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比如北周石窟中,宏大的开凿规模,精细的雕工,富丽的装饰,其独特的造像组合和开窟风格,在全国石窟中绝无仅有,为研究北周石窟窟形特点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资料来源:
须弥山石窟史略 林芝 固原师专学报1996.4
须弥山石窟与藏传佛教造像 薛正昌 甘肃社会科学2013.1
须弥山石窟及其价值 代学明 丝绸之路2010.20
试论须弥山石窟艺术史上的六个高潮 韩有成 四川文物2002.5
须弥山石窟与北朝原州历史文化 韩有成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