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红心映烽火·图籍传峥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文献特展在南京市图书馆负一楼展厅拉开帷幕,并就此启动在全省范围内多家图书馆的巡展。
策展期间从书库之中调取展出的多本珍贵历史书籍和多份历史报纸,是首次通过历史展览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公开展出,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本次展览首次将多份侵华日军史料文献和我军的史料书籍进行对照展示,这些来自日军亲历者的记述,和我方的详细记录实现了互相印证,从敌人的视角佐证了新四军在江苏境内延陵大捷、裕华攻坚战、车桥大捷等多次著名战斗的经过。
首次公开展出车桥战役创造纪录
江苏是新四军战斗与发展壮大的重要地区。全民族抗战之中,新四军驰骋江淮河汉、浴血华中敌后,被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本次图片文献特展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着眼于烽火硝烟里新四军的敌后抗战事迹,依托于南京图书馆馆藏的珍贵历史书籍报纸资源,在策展过程中聚焦展览主题,精心征集和挑选了展品。据统计,展览共计选取文献书籍近百份,照片200余幅,丰富的文献图片配合说明文字,在展览之中构建起立体化的史实叙事体系。
在展览现场,很多观众驻足于“车桥战役”的展柜旁仔细观看。展柜里陈列的记录车桥战役之中新四军曾经俘获侵华日军大佐军官三泽金夫的《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原件,是第一次公开向社会展出。
1944年3月初,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在淮安江苏车桥发起对日伪军攻势作战。这次战役中攻坚和打援并举,取得了辉煌战果,揭开了华中局部反攻的序幕。车桥大捷,也创造了1944年以前我军在单次战役中生俘日军最多的纪录。
而车桥战役里另有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战果:创造了十四年抗战里中国军队在地面作战中俘获的日军最高军衔军官纪录。
通过作战俘虏敌军重要军官,是军队战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之中,因为中日军队之间武器的差距,中国军队可以完全控制战场并且对敌军官进行搜捕的战斗不多。而侵华日军的中高级军官受所谓“武士道”思想的毒害,在失利时一般都会顽抗到底乃至自杀。因此,抗战期间在战场上生俘一名日军军官是很困难的事,俘获日军中级以上军官更是难上加难了。中国军队在抗战里通过地面作战俘获日军大佐军官,遍览抗战史册仅有一例:车桥战役之中的芦家滩打援战斗,新四军俘获了日军独立步兵第60大队长三泽金夫大佐。
此前战役亲历者回忆
历史学界此前注意到,我军不同级别多位亲历者的回忆对此有记载。时任新四军一师副师长、负责车桥战役战场指挥的叶飞,后来在《叶飞回忆录》一书中记述道:“十时许,三营俘虏的日军军官中,有一名身负重伤而又狂呼乱叫的军官,身挂银鞘指挥刀,战士们把他抬到包扎所时,已经死了。经俘虏辨认正是三泽大佐。”
直接指挥芦家滩战斗的一团团长廖政国有同样的回忆:“十时许,二营即将俘获的日军送来了。其中有一名重伤的日军军官,身材矮小,满脸横肉上沾着血污。在送来的路上,他躺在担架上,还挣扎着翻滚吼叫,但此时已毫无声息了。经俘虏辨认正是山泽(三泽)!”
时任廖政国警卫员的张富根,也曾经回忆过1944年3月5日晚亲眼目睹了在韩庄重伤被俘的三泽被送到廖政国处后才毙命。
而现仍在世的新四军老战士封光,是芦家滩打援战的亲历者,70多年后他对于三泽金夫被俘仍有印象:“他矮矮的,胖胖的,身上穿着一件呢子大衣,负伤抬在担架上还狂呼乱叫。”并且,封光在回忆时特地说,在将伤员抬往医务室的过程中,有几副担架抬的都是日本伤兵。在一副担架旁,有人看见几个日本兵走过来啪地立正,向担架上的人敬了一个军礼。“我们就怀疑可能是这个人,后来经过俘虏辨认,果然是三泽。”
当时在一团团部工作的王昊,后来在《传奇人生》一书中则有更详细的细节记录。夜10时,第二营送来七个血污满身的日军俘虏,其中一人手臂负伤,用三角巾挂在颈脖里,三个轻伤的步行,还用三副担架抬着三个伤势很重的鬼子。指挥所和附近的军民欢呼起来:“看活鬼子!看活鬼子!”负责押送的是营部通信班长,一见毛奇新就说:“毛参谋,这个负伤最重的,是个大‘太君’,送来的路上还在担架上翻腾吼叫,现在不响了。你看看是不是那个三泽”。毛奇新一看,这鬼子大“太君”已气息全无,魂归东洋岛国了。这人身材矮小,留着短髭,双眼微睁,露出一片眼白,盖着一件呢子军大衣,臂章、领章都已撕去。看不出军衔军阶。毛奇新派人请师政治部敌工部一位姓郑的干事,带两名日俘来辨认。两名日俘走到担架前,啪地立正,敬了一个军礼,这负伤已死的日军军官正是三泽。
珍贵文献佐证辉煌战绩
然而,长期以来俘获三泽金夫的战果,只能靠这些后期回忆记录来确认。那么,在车桥战役之后不久形成的文献,是否有明确的记载呢?不久前,南京抗战史学者胡卓然在南京图书馆馆藏的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之中查询到《解放日报》1944年4月20日刊登了一篇新闻通讯《不给敌人增援到车桥》。而《新华日报》也在1944年6月28日刊登了内容接近的新闻通讯《淮上英雄们立战功:不给敌人增援到车桥》。
发表于车桥战役后一个多月的新闻通讯《里不给敌人增援到车桥》有这样一段明确记载:“战斗结束之前,已有十几个被俘的日军官兵,分批送下火线去,其中有三泽大队长等三四人是负伤的。”《淮上英雄们立战功:不给敌人增援到车桥》也有完全一样的记载。这样的文献记录确认,车桥战役之中,我军确实俘获了日军大佐军官三泽金夫。
1944年4月20日《解放日报》原件和1944年6月28日《新华日报》原件作为珍贵文献,在此次展览之中首次公开展出,也让参观的社会各界观众能够直观、深刻地领悟到新四军在江苏境内英勇战斗的历史贡献。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来馆的读者均能在负一楼展厅观看展览。展览持续期间,将会配套开展专家宣讲、社教活动。此后,将择期在全省多地图书馆举行巡展,以拓展和深化展览的影响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