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显担当,奋斗正当时!随着五四青年节的日益临近,朝气蓬勃的华润青年正在生产一线,以青春之志,青春之行,奏响充满希望的“青春交响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华润集团强调,要加强党建带群团工作,推动各级群团组织把企业中心工作作为群团工作的主题和方向,组织动员广大员工和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建功立业,在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回望2024年,我们笃行不怠。2024年是“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10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华润电力南京公司始终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围绕华润电力“十四五”战略规划,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着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当先锋、作表率,坚持把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及新能源规模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攻坚战。
我们通过一组实笃笃的数据,来看华润电力南京公司团组织的青春风采。
一、实施主体情况
华润电力南京公司为华润电力旗下区域管理公司,负责南京区域火电项目、江苏检修公司运营管理及南京、淮安、盐城、高邮等区域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运维。运营装机2791.37MW,其中火电运营装机2530MW(占南京市火电总装机容量33%,为南京市重要电源支撑点),风电运营装机224.50MW,光伏运营装机36.871MW,试运行60MW,在建装机220.4MW,其中集中式光伏272.4MW,分布式光伏8MW。
华润电力南京公司各团组织以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培养青年为核心使命,以3个团支部为抓手,团结公司200余名青年,激发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干能力。多年来,团组织在加强青年思想引领、提升青年综合素质、促进青年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公司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二、模式概述
在煤电绿色转型方面,深化智数化转型,提高机组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推进节能技改项目,降低机组的能耗。在综合能源布局方面,加大开发力度,扩大综合能源布局规模,开辟综合能源业务新赛道、新场景,提质保稳。公司以团队激发青年动能,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以服务中心为根本任务,在南京公司“1234”党建标杆基地创建模式下,搭建青年创新创效“四个平台”,即青柠实践实境课堂、智数化管理系统、科技创新攻关项目、“注安师”学思用小组,为青年员工提供展示自我、发挥聪明才智的渠道,引领青年员工持续创新创效。
三、实施方式
【依托“青柠实践实境课堂”,搭起校企沟通桥梁】
“青柠实践实境课堂”是南京团市委推出的致力于推动校地融合的项目,该项目驻宁高校大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从不同维度了解南京城市发展,提升大学生社会化能力,助力高校学子就业成才。
南京公司依托南热、化工园、板桥电厂,积极申报成立“青柠实践实境课堂”,同时以“探秘绿色电厂”为主题,与属地政府协作,广泛邀请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师生,以及南京长峰航天等企业,走进华润电力,与生产设备近距离开展授课活动。“青柠实践实境课堂”课程设计丰富多彩,涵盖总书记关于“3060双碳”相关论述解读、华润红色历史文化讲解、清洁绿色高效火力发电厂实地参观实践体验、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最新技术科普、清洁能源及综合能源业务介绍等。
在课程之外,“青柠实践实境课堂”还助力了政、校、企精准高效供需对接,搭建青年交流的新方式、新通道,政府、高校、企业就火电行业深度减碳技术路径、企业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校企党团共建新形式、激发青年创新创效等相关工作开展头脑风暴,共同促进共建提升,目前累计与政府、高校、周边企业等开展授课志愿服务活动十余次,服务超500人次。后续,南京公司计划结合大学生就业需求,针对性提供社会实践、就业实习、模拟面试等就业帮扶服务,为高校大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实践机会,致力于在履行电力央企能源保供的社会责任基础上,提供更多公众志愿服务,反哺社会。
【聚焦智数化监测预警,助力大数据升级转型】
南京公司带领青年员工先行先试,以安全可靠、可调高效作为系统可靠性管理的阶段目标,通过成立由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各部门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进行业务归口管理,各专业主管为工作负责人落实具体工作,同时依托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润电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的专业专家队伍,构建了公司系统可靠性管理组织机构,实现统一调度、管理,提升系统可靠性管理水平。
广泛收集并整理形成国家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库,建立可浏览的二维码,在确保标准制度的合法和合规性的同时,大幅减少员工重复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技术监督管理、可靠性管理、点检管理、预防性维护管理中取得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自主管理”一条主线、“过程管理”和“对标管理”两个循环、“缺陷及技术改造管理”“点检及预防性维护管理”“技术监督管理”三道防线的设备管理体系。
全员参与将高度耦合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合理的数理建模、调优、预警处理,通过搭建263个预警模型,成功预警高加泄漏、轴承异常,结焦等异常事件,实现了根据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参数变化提前发现设备和系统的异常,提前避免或降低设备的损失,提升可靠性,应对电力市场环境。使用已有系统(SIS、ERP、操作寻优、燃料寻优)及控股集团的ERP、EAM等中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数据(包含文本型数据),通过高性能计算、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工具的运用,挖掘数据间的关联性、相关性,对能耗管理、设备检修、技术优化、设备改造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撑,进一步促进系统可靠性管理水平提升,获评“2024年全国发电技术创新成果五星”“2022-2023年智能与数字化示范单位”。
【攻关科技研发项目,精准直击痛点难点】
坚持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成立科技创新攻关团队,通过深挖现场存在的实际问题,与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领军企业开展20余次科技创新交流活动,2024年成功通过《300MW供热机组30-100%负荷大流量供热调峰技术研究及应用》《“零泄漏”真空热管式低温省煤器技术研究及应用》《华润清江浦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光伏板下高效农业经济的规划与研究》3项科技创新项目审查,《电站锅炉基于烟气脱氯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5项科技创新储备项目,直击供热机组带供热工况调峰能力不足、低温省煤器频繁泄漏、农光项目的真实效果和政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等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成立南京公司科技研发创新组织机构,明确公司研发费用开支范围,规范日常财务核算,保障研发活动资金需求,加强公司科技投入管理,2024年底,南京公司的研发投入完成3347万元人民币,新能源领域研发投入1109万元,占比33%,超年初设定挑战值3345万元目标。目前,《“零泄漏”真空热管式低温省煤器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已研制出一种轴向式便于更换的真空“零泄漏”热管,通过试验得出效率较传统方法提高约10倍,降低传统热排法抽真空的不确定性,初次启动时间较热排法缩短约3天,同时,系统投运后,排烟温度实际由160℃降至110℃,综合测算可实现煤耗降低1.656g/kwh。
通过项目深化与东方电气集团、济南山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淮安柴米河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强化与高校的研究互促,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为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诞生与应用打牢坚实基础。
【打造“注安师”学思用小组,持续筑牢安全防线】
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树牢安全发展观念,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员工积极参与公司安全管理,推动公司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公司与员工的共同成长。2022年3月,组织成立“注安师”学思用小组,由19名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及已经通过部分科目考试的人员组成,邀请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辅导员。在两年多的发展历程中,小组逐渐成为凝聚公司注册安全工程师力量的重要载体,小组成员全面参与公司安全管理工作,扎实地开展“青春筑防线,安全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将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法规与政策宣贯执行”“开展专项安全活动”“助力自主安全班组建设”“组织安全教育与培训”和“机组检修技改安全监督”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
通过研探安全生产课题、开展专项活动等形式,在“基于标准化、模型化、智数化的发电系统可靠性管理”“基于全过程安全管控的烟囱改造智慧工地建设”“智数化预警系统深化应用”“助力自主安全班组建设”“基于事前预防的安全管理要素清单化建设”等项目中取得突出成绩,推动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持续优化、提升,保障公司生产稳定有序进行。
与此同时,鼓励更多员工投入注安师的培训学习,以部门、班组为单位进行集中辅导,提升全员的安全素养。公司每年组织全员参加安全生产月线上知识竞赛活动,小组成员发挥专业特长,在部门、班组起到引领带头作用,参加第五届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活动,获评“优秀组织单位”,1名“优秀联络员”和5名“答题达人”。在强大安全文化的感召下,每年均有大批员工加入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环境评价工程师的备考工作中。团队荣获“华润电力2023年度青年文明号杰出集体”称号,也为公司获得“香港绿色企业超卓环保安全健康奖”“华润电力2023年度运营项目EHS管理专项奖”等荣誉贡献着重要力量。
四、工作启示和推广前景
南京公司以“党建引领团建、服务发展生产经营工作”为中心,引领青年“想干事”,培养青年“能干事”,激发青年“干成事”。未来,公司将持续用好四个平台,引进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用好青年人才,锚定“双碳”目标,持续为青年赋能,激励青年投入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的实践工作中,助力公司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勇攀高峰。
作者:李文斌、张如、罗轶、江涛、陆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