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语对四五十岁的人来说,印象深刻。一条金利来领带曾是许多人踏入社会后添置的第一件行头。
然而,金利来董事会主席曾智明日前签发多份公告,向投资者详细披露了私有化进度表。按照公布计划,7月2日,金利来将正式撤销香港联交所上市地位,结束长达33年的上市历程。
领带,舶来品,据说起源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克罗地亚。
17世纪上半叶,克罗地亚士兵被法国雇佣参加欧洲“三十年战争”( 1618-1648),他们身着依照平素穿着,在所穿制服的衣领外结戴一条颜色鲜艳的细布条。在取得最终的胜利后,他们出席了阅兵式,这给法国国王和观礼的官员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国王决定,政府官员和军队官兵都要戴领带。自此,领带在法国人中间流行开来,成为一种风尚。因是模仿克罗地亚人的习俗,所以法文把领带称为Croatia。
之后,这股时尚潮流从法国蔓延开来,到了欧洲、美洲,乃至全世界。领带的造型和材料、花色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到1920年左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领带——也就是我们现在穿戴的领带的样式最终诞生。
关于领带的起源,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有的认为,领带最早起源于日耳曼,他们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掉下来,用草绳固定在脖子上,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装饰;有的认为,领带起源于英国男子衣领下专供擦嘴的布。
清末时,领带随着西服传入中国。它的中文名“领带”,不知谁给起的,“领带”一词最迟在宋代文献已见文字记载,《宋史·五行志》:“北海县蚕自织如绢,成领带。”这个“领带”是指古人衣领上的饰边。
领带是外来物,那么,在中国古代,是否也有类似领带的衣饰品?
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黄强介绍,中国服饰中并没有西方概念的领带,但是与领带有关的服饰、佩饰还是有的。
《女孝经图》局部
黄教授介绍说,古代帝王、官员服饰中有方心曲领,套在颈部的一种领饰,以白罗为之,作用在于避免衣领耸起。帝王的通天冠服、远游冠服中皆有方心曲领。《唐六典》卷二十六记载:“具服远游三粱冠,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绛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襈、裾,白裙襦,白革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宋代开设方心演绎成圆环状,下连一个锁状的“方心”,兼有装饰功能,与西方的领带功能接近。当然中国的方心与西方领带是两种历史、文化下的产物,并没有文化关联。宋代《女孝经图》中有帝王着方心曲领图像。方心曲领自隋唐以降,到宋辽元明均有使用。至清代则不复存在。
大红色缎绣花卉彩帨 清宫旧藏
女服中,也有与领带关联的是帉帨。帉帨本是古代的一种佩巾,形似现在的手绢。通常挂在腰部,属于腰饰一种。但是帉帨又不是普通手巾,长度30-100厘米不等。到了清代贵妇的服饰上,帉帨不在系于腰部,上升到系于朝服胸前第二个纽扣上,手绢的功能退步,领巾的功能上升。此时帉帨名称也变化为彩帨,与朝冠、金约、领约、朝珠一同组成清代女朝服的部件。其长度可以数十厘米,由胸前第二粒纽扣垂至朝服之下裳部位。试想垂于胸前的彩帨如果还是手绢,用于擦拭,留有污迹,影响贵妇形象。垂于朝服之外,强化的是妆饰性,不能说是领带,可以说是衣巾,称彩帨还是准确的。
清代的彩帨是有等级区别的,色彩、纹饰、绦、配饰不同,等级不同。比如皇太后、皇后、贵妃、妃、嫔的彩帨用绿色,皇子福晋、贝勒夫人、民公夫人的彩帨用月白色。臧磊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