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谓家喻户晓,如今还挂在无锡东林书院内;他的后半生以讲学为主,但对明朝政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就是顾姓名人之一、明朝“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仕途多曲折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顾宪成出生于无锡。他6岁就进私熟读书,在室内墙壁上题了两句话:“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家里十分贫穷,但以学习为乐。顾宪成以颜回鼓励和鞭策自己。万历四年(1576年),顾宪成赴南京参加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即解元)。1580年,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不久,在户部任职。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时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权倾天下的张居正病情加重,举朝官员联名到东岳庙为张居正祈祷,顾宪成拒绝参加。同事担心他日后遭到报复,好心地代他签名出钱,顾宪成得知后,立即骑马前去将自己的名字抹掉。因为张居正很快去世,他没有受到追究。
王锡爵任首辅时,曾对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人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人一定认为是对的。”顾宪成答:“我看应该这样说,外人认为对的,朝廷一定认为是错的;外人认为是错的,朝廷一定认为是对的。”指出国事搞不好的责任在朝廷而不在下面。
万历十五年(1587年),明朝考核京城朝官。顾宪成触怒了当权者,被明神宗下旨责备,贬官外放。不久,他的母亲去世,顾宪成辞官,服完丧后,补为泉州推官。1593年,考核官员吏治时,顾宪成因为公正、廉洁被推为第一,提升为吏部考功主事,累官至吏部员外郎。
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有意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朱常洵不是长子,因此遭到大臣的一致反对。1593年,明神宗下诏将长子朱常洛和另外两个儿子朱常洵、朱常浩同时封王,而不明确皇位继承人,以便朱常洵仍有被立为太子的机会,史称三王并封。包括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在内的许多廷臣,上表反对。神宗迫于舆论压力,只好收回前命。
因为此事,顾宪成引起神宗反感。1594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升迁、改调等事务。首辅王锡爵年老引退,明神宗命令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选用。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合拟名单上报,不料,这些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神宗大怒,指责吏部“徇私”,在奏疏上批了“司官降杂职”5个字,就把顾宪成文选司郎中的职务给撤掉了,革职遣送回家。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书超过百份,神宗都不批复。
讲学也议政
顾宪成回到了家乡无锡以后,从事讲学。由于顾宪成在学界、政界都有很高的声望,所以慕名来请教他的人很多。顾宪成不管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热情欢迎接待。后来,前来无锡的人很多,连祠宇、客栈和邻居家都住满了客人。顾宪成与家人商量,建了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顾宪成的夫人朱氏给学生们烧饭做菜,使学生来了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经顾宪成和吴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上重新修建书院。五个月左右的时间竣工,共用了1000多两银子,顾宪成捐银最多。这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除了严寒盛暑外,定期会讲。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的主讲。
书院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只要愿意,均可参加。老师讲课的方式十分灵活,有时演讲,有时大家集体讨论。东林讲学以儒家经史著述为主,但也讲一些自然科学,同时博采各家之言,并不执门户之见,东林在学术界刮起了一股清新之风。
渐渐地,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顾宪成说:“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在东林书院的讲堂里,挂着顾宪成在青年时代写的那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被称“东林党”
顾宪成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东林书院吸引着许多人,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至沓来,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许多官员纷纷上书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顾宪成被正式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不接受任命(也有人说是因为健康原因),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
东林书院引起了朝野的普遍关注,影响越来越大,渐渐成为一个舆论中心。而忌恨他们的人也很多,称他们为“东林党”。1611年,是朝廷规定的京察之年,即对朝廷官员进行考察调整。主持此事的东林官员叶向高等人希望澄清吏治,不料其他派别的官员联合起来栽赃陷害,把目标集中在东林官员身上,说吏治、学术都因顾宪成的东林讲学而败坏得不可收拾,污蔑东林借讲学之名,行结党营私之实。
明神宗看了奏疏后,对东林官员的提议不予采纳。被指控为“讲学东林、遥执朝政”的顾宪成处境艰危,东林书院的境况也开始走下坡路,与会人员锐减,只有少数人前来听讲,被称为“二三真正如苍然隆冬之松柏”,讲事逐渐凋零。
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于死于家乡,留有著作《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公遗书》等。
明熹宗天启初年,赠顾宪成太常卿。等到大太监魏忠贤掌权后,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上报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削去顾宪成封号。凡是违背魏忠贤的人,, 都被指为东林党人。
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