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草房子
来源:扬子晚报
2025-04-30 17:09:40

草房子,是我们童年时代乡村的一道风景。

它建造时就地取材,非常简单。比如,建一座三间的草房子,需要先打好地基,然后搭建房屋的骨架。建房师傅先是搭好两组立柱,每组三根柱子,中间的一根粗,两边的稍细。师傅采用榫卯结构将柱子组装起来,将柱子立好后,又开始建房子两头的“山墙”。山墙是房子的主墙,用砖砌。房子的前后墙,多数人家选用好一些的熟土和水搅拌,在石板上反复摔打,成砖块状,再一块一块垒成“土墙”。

等师傅上好房子大梁,房顶用小杂木条做好椽子,椽子上覆盖一层苇席子,苇席上再涂抹一层黏土,就可以给房顶盖“草”了。这草,是考究的,都是从当年的麦秸秆或者稻草中精选出来的上等品。粗细均匀,干净鲜亮。盖房顶,是一项极高的技术活儿。我记得建房师傅是从屋檐处向屋脊平铺麦秸秆的,麦秸秆的根部都要准确地朝着屋檐。每铺好一排麦秸秆,师傅就用手中的一个木板做的“拍子”,轻轻拍打麦秸秆根部,时不时还俯身,瞄一下“齐不齐”。整个屋顶,需要铺得厚薄均匀。那麦秸秆的根部小孔,像用打码机打出来的一样排列整齐。麦秸秆的淡黄色,浑然一体。整个屋顶就像童话里的金色玩具,在阳光下绽放迷人的光芒!

草房子虽然简陋,可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它使万万千千的百姓有了一个避风遮雨的家。每当暴雨如注,屋顶来不及排水,总会渗漏到家里,父母常有拿着脸盆、脚盆接雨的尴尬;每当大雪纷飞,大人根本无心赏雪取暖,顶着房子被积雪压垮的焦虑。可还是孩童的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危险,一天到晚,只觉得生活里有无限的快活。现在想来,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草房子,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土墙捉蜜蜂”的快乐往事。

每年四五月间,乡间春意盎然,花香飘逸,一下子引来了无数的蜂蝶。成群的小蜜蜂采足了花蜜,就会飞向“草房子”。为什么呢?因为草房子的土墙上有许多小孔。那些小孔,是制作土墙时,土层里留下的一个个气泡,时间久了,土墙干燥,气泡表面的细土被吹走,露出来密密麻麻的小孔,竟被小蜜蜂当成了家。

许多小蜜蜂,围绕着土墙,有的飞来飞去挑选合适的小孔,有的悬停在小孔前好像在试探什么,有的一下子钻进“家”里……你仔细倾听,必能听到细密连绵的“嗡嗡”声,不绝于耳。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小蜜蜂,常常成了我们贪玩的牺牲品。小伙伴们会用一个透明的小玻璃瓶子,将瓶口对着孔口,用一根细细的草叶尖儿伸进孔中,将蜜蜂赶出来。每当小蜜蜂当了俘虏,同伴都会高兴得又蹦又跳。我也曾这样炫耀过,有时候还会摘一小簇菜花,塞进瓶中,生怕小蜜蜂会饿着!有一回,我捉住了两三只,让它们住进了火柴盒里,晚上睡觉时,我将火柴盒放在枕边,伴随着“嗡嗡”声进入了梦乡。

现在,儿时的伙伴,大多离开家乡,很多在城市里成了家立了业,几乎看不到我们的儿孙辈,在乡间追逐、戏闹,“急走追黄蝶”“草尖儿掏蜜蜂”似乎成为了美好的童话。

草房子,在寒风中,在苦雨里,在阳光下,陪我们这代人度过了童年时光。虽然它那么简陋,但它依旧是刻在我们心里的精神家园。

作者:黄年忠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