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不凡|王强:30年淬炼出的“钢铁裁缝”
2025-04-30 20:14:47

【开栏语】他们是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时刻保持着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政治品格,弘扬着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用双手创造美好,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坚守诠释责任,用默默奉献诠释了“劳动最光荣”的真谛。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些“最美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

【关键词】

锐意进取:从CRH6动车到中国标准动车组,持续突破自动化工艺壁垒,创造出9项先进操作法,以创新实践推动高铁制造技术迭代升级。

千锤百炼:30年扎根一线,从修理铁路客车到生产“复兴号”,以零误差标准淬炼极致技艺,用36项技术攻关诠释“钢铁裁缝”的硬核匠心。

江苏省劳动模范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高级工程师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一条条高铁如钢铁巨龙般纵横驰骋,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它们不仅是科技与工程的奇迹,更是无数高铁建设者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大工匠、高铁工匠、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冷作钣金工技能指导王强,便是这群建设者中的佼佼者。

对于从小就在浦镇生活的王强来说,距离家门口100余米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充实了少年对未来的所有梦想。从好奇到热爱,从懵懂学徒到高级工程师,从“江苏大工匠”到“江苏省劳动模范”,30年来的踏踏实实、精益求精,铸成了王强技术报国的梦想。

1993年,王强从技校毕业后,成为公司一名普通冷作钣金工。冷作钣金工又称铆工,也被称为“钢铁裁缝”,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将金属材料组装成结构物件。冷作易学难精、技术含量高。正常实习期是一年,王强进厂半年就掌握了生产技能,能够破例开始独立顶岗,负责整个车头的作业。最初十年,王强主要从事简单的修理工作。“服务对象”就是车,但王强并未感到丝毫的枯燥,热爱就像他心中燃烧的一团火。“有次整列车改造项目,光图纸就一百多张,每天看图纸,烂熟于心。”虽然只是新手,但王强能吃苦爱钻研,记熟各零件位置,分析生产工艺方法,安排安装顺序……上手“改造”时,自然能得心应手。

“这一行要具备工匠精神,面对不同修复场景,基础打得越扎实,技术也就会越精湛!”王强的眼神里充满了干劲儿。1994年,王强在单位的冷作工大赛中摘得冠军,从此,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各种冷作工技能比武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不断实践创新中,他也在不断收获成长:中国南车冷作技能大赛第三名、浦镇公司冷作工技能竞赛第一名……取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王强并未止步于短期成绩,坚持实践开展技术攻关,将工作的细枝末节了然于心,做好进一步的探索:2012年,160公里CRH6型动车车头的生产任务、2013年接触不锈钢车的生产、2018积极投入2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生产试制……王强不断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自己也逐渐成长为了生产线上的“顶梁柱”。

“人的功能永远是机器取代不了的!通常一个产品公差在几毫米内就算合格,但对我来说,必须是零误差。”王强的工匠精神,历经岁月淬炼愈发闪耀。从修理铁路客车,到生产最先进的复兴号,从原来的手工体力活比较重,变成现在自动化加工中心、大型自动焊接设备等。王强参与修、造的产品级别越来越高,科技含金量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共主持完成各项目技能攻关课题52项,主持和参与编写技术论文8篇在省部级刊物发表,创造出12项先进操作方法开展技能培训,为推动行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

新江北记者 韩正莲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