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受到表彰的青年和青年集体,是新时代我国各族各界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先锋力量。其中,来自南京的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无损检测责任师王海浪获得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无损检测”是什么?王海浪说,他的工作是用探头一寸一寸的排查建筑工程的焊缝隐患,把好建筑工程质量管控的最后关口,就像医生通过X光等手段为病人检查身体,所以他们又被称为“钢铁医生”。在工作中,“钢铁医生”们时而在高空钢梁行走,时而在黑暗环境爬行,宛若特效电影般“上天入地”。
“好医生不是一天炼成的”
2013年,23岁的王海浪进入中建安装南京华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无损检测工作。至今,他深耕行业12年,为国家主要干线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国家首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恒逸文莱石化等18个大型场馆、交通枢纽以及重点石化项目的钢铁构件质量“把脉问诊”,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20余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荣誉。
“好医生不是一天炼成的”。工作之初,“钢铁医生”王海浪就碰到了压力巨大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项目,第一次爬到16米高的钢梁上做检测时,他紧张得只敢骑在钢梁上,用屁股蹭着一点点挪过去。后来经历多了,他能在高空钢梁上自如行走。他意识到,“难活”“累活”才是最好的训练场,还打趣儿说,“上大学时玩‘跳楼机’还会心跳加速,现在已经没感觉了。”
参与牛首山佛顶宫建设时的经历,也让他记忆犹新。南京的夏天炎热非常,他骑坐在被晒得滚烫的钢管上,“屁股一阵酸爽”,好不容易适应一处后又要“挪窝”。最终,团队在牛首山佛顶宫项目上累计干了一年,圆满完成工程质量保障任务。
他还创造过三个月磨坏一双钢底劳保鞋的“新纪录”。2019年4月,王海浪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负责8台3000立方米球罐的无损检测工作,每天在十几米高的球罐外曲面和罐体内的钢板上爬行工作,胳膊肘、膝盖反复磨破、结疤、再磨破,衣服和伤口黏在一起,用力撕开时“掉了几块肉”!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海浪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工作,正如铁人王进喜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带动“后浪”的一朵澎湃海浪
在老同事们那里,王海浪得了个绰号——“十万个问什么”。他如一头犟劲十足的牛,扎根工地,埋头苦干,不断汲取专业知识,碰到不懂的就请教,不断追问和总结,老同事们都说,第一次见这么上进的学生娃。经过刻苦向前辈们学习,这位“十万个问什么”终于也成了新人们眼中“拿大奖,挑大梁”的前辈。
2018年,王海浪牵头创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完成从“攀登者”到“领航员”的转变。他不仅开展技术难题攻关,更注重培养后继人才,以实际行动传递工匠精神,不断团结、引领有志于技能成才的青年,做好传、帮、带,培育出更多有匠心、匠魂、匠气的年轻工匠,成为了带动“后浪”的一朵澎湃“海浪”。
在他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取得了《一种自动磁粉探伤装置》《不同型式压力管道对接接头TOFD检测工法》等15项专利和工法。如今,工作室共成功孵化出7名“全国技术能手”,成了一个“全国技术能手”培育中心、孵化中心,让“大国工匠”成为了更多技能人才的奋斗的目标。
用25万米“体检”丈量匠心
自从2013年加入中建安装以来,王海浪累计检测焊缝长度超过25万米。
25万米是什么概念?他解释说,“相当于南京到苏州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高铁1小时内就能到达。但就是这不到1小时的路程,我用2厘米的探头,花了十多年,一寸一寸地丈量、检测,确保质量安全。”
“善积微者大成”,这是王海浪的座右铭。他十余年持之以恒,重视每一次微小的检测工作,焊缝处一个微小的气泡、一条细微的缝隙,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这些年来,他参与的项目工作中从未发生过一起因漏检、错检造成的质量事故。
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选择无损检测这一行?为什么常常天南海北奔波,还能保持热情、恪尽职守?他说,作为青年人,肩上的担子越重、越光荣,在越能发光发热的岗位上,就越要坚守。在他看来,这也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做事不将就、品质要讲究,一时是兴起,日久见匠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夕悦
(中建安装集团供图)
校对 胡妍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