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氧吧|为什么上课听懂了,做题还是不会?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06 20:13:08

家长求助:四年级的女儿在课堂上比较专注,自己说也能听得懂老师讲的课,可为什么一到做题目还是时常不会呢?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答疑:做家长的一定奇怪,孩子懂了就是懂了,不会做题就等于没有听懂呀。的确有一部分孩子上课听懂了,可一到做题时就一头雾水。这就像学烧红烧肉:“切肉→下锅→放调料→收汁!挺简单的啊!”结果一动手,发现肉切得大小不一、火候不会把控、调料放多少拿不准,原来孩子只是眼睛看会了,手还没学会。老师讲课时,已经把解题步骤拆好了,就像把菜都切好了放在孩子的面前,但做题是给一块生肉让孩子从头处理,没练过切肉、剁骨的基本功,自然就手忙脚乱了。

孩子从思想意识产生,到动手操作实践,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四个障碍。一是假性理解。孩子以为的懂,其实只是“跟着感觉走”,被动接受老师的思路,很少主动思考:这一步为什么这样解?换种方法行不行?听懂课和会做题的关系,就像“跟着导游走”和“自己认路”的区别。二是执行偏差。孩子往往眼高手低,有时连题目的条件都理不清,做题流程总是出现缺漏,导致一步错,步步错。就像学游泳,教练让孩子练换气,可他偏偏直接跳进深水区,不呛水才怪呢。三是思维断层。特别是基础不牢,可怕的是有的孩子连漏洞在哪儿都不知道,错了就用“粗心”为自己辩解。四是路径依赖。做题只会按部就班,不知变通。有的孩子只要看到题目和例题长得不像,大脑立马宕机。这不是笨,而是思维被锁死在固定的路径里,若换个角度出题,孩子连备选的方案都没有。

孩子“听懂课却不会做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就像“学骑自行车”,老师示范时看似简单,但真正掌握需要经历“观察—模仿—试错—内化”的过程。

一是“当小老师”法。每天让孩子把当天学的知识讲给家长听,父母假装完全不懂。比如学解方程,就让孩子说:“妈妈,你现在是个小学生,我来教你怎么解3x+5=20”。当孩子说题卡壳时,别急着提醒,让他自己翻书想,讲不通的地方就是学习的漏洞。这一“说题”过程就是孩子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过程。就像一名登山者,知道岩钉该打在哪个缝隙,在陡峭的崖壁上找到着力点,每一步攀爬才不会提心吊胆。

二是拆积木练习。遇到不会的题,多问“为什么”,相当于把老师的解题逻辑拆成零件,自己再组装一遍。如,语文阅读理解:先圈问题关键词→回原文找位置→划相关句子→用自己的话重组答案。不要一看到题目有点难就说“我不会”,而要静下心来,先把题目内容耐心读2-3遍。如果遇到实在不会的,家长先教一遍,然后让孩子从头到尾再做一遍。坚持系统训练,孩子会逐渐建立起“理解—应用—创新”的完整学习闭环。

三是把错题当游戏关卡。如错题本只记错题,用红笔写当时错误的答案,蓝笔写正确的步骤;每周把错题换个数、换个场景重新出题。别急着刷题,每天集中搞懂2道典型题比胡乱做20道有用;不要让孩子直接抄正确答案,要让他自己说:“我当时为什么错?是把减法看成加法了?还是没看到单位换算?”把解题的过程当“说明书”,每一步都写下理由,强迫自己理清逻辑链。

四年级是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出现“听懂不会做”恰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黄金契机。就像学游泳必然经历呛水,此时家长要做的是“提供泳圈方法,而非抱上岸”。多呛几次水,自然就会游了。关键是家长要忍住别总扔救生圈,得让孩子自己划拉几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王丽丽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