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文学院接连传出喜讯,该院学生在第七届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和海德堡剧本市集中斩获佳绩。
近日,第七届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正式公布得奖名单。获颁首奖的《三只猴的舞台汇报》,作者是南京大学文学院21级艺术硕士的李修远。本作品结合单松县话剧团猴子演员的训练案例,将猴子与其他剧场材料相结合,以猴子进入剧场表演的可能性为核心,探讨后人类剧场与后人类表现的突破与革新。
获颁叁奖的《永珍》,作者是南京大学文学院19级艺术硕士季诗敏。据南京大学文学院微信公众号介绍,本剧借由在剧场中戏仿拍摄一部公路电影展开。在父亲去世之后,由于疫情原因停更三年多的旅游博主闰月重新踏上了前往异乡的旅程。这次她选择的地点是一个东南亚阳光明媚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国家老挝。在老挝司机——年轻女孩永珍的陪伴下,闰月开启了这趟旅程。她带着过往旅游的惯性,期待发现和讲述“异文化”的故事,以博取流量。
此次竞赛,南京大学延续了在该项赛事中的优异表现。在前几届竞赛中,南京大学文学院学生共获得3个首奖和3个叁奖。
在日前举行的第42届海德堡剧本市集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研究生韩菁的作品《新年到来前二十四小时我们对生活感到厌倦》获得“国际作者奖”。
海德堡剧本市集自1984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德语区乃至整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新剧本展演平台之一。每年春季,海德堡剧院都会汇集来自德语区及当年主宾国的入选剧目,通过剧本朗读、首演展演、讲座论坛等形式,反映当代剧场的审美与社会议题走向。
韩菁的获奖作品《新年到来前二十四小时我们对生活感到厌倦》讲述了一代人身处多重世界夹缝中的困境——在关怀与崩塌、记忆与遗忘、传统与变革之间挣扎,并最终将许多家庭难以言说的隐秘搬上舞台。这是一部以中国春节为背景的家庭史诗,以极其精准的笔触透视了中国社会。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说,“韩菁的剧作是一次非凡的成就”,“这部作品以静默的张力层层展开,探讨孤独、失望、疾病,以及性别与孝道带来的窒息性期待”。
韩菁曾写道:“戏剧的力量恰恰在于它通过欺骗揭示真相。”这部作品完美印证了这句话。
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据其网页介绍,南京大学的戏剧戏曲研究始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2年秋,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应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聘,南归授曲。在此后八十余年中,薪火传递,直至今日。1939年吴梅先生去世后,吴梅先生的弟子卢前、唐圭璋、钱南扬、吴白陶等先后在此执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中凡先生主持下,成立戏剧研究室。后来,又有剧作家陈白尘先生出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白尘亲任戏剧研究室主任。至此,南京大学的戏剧研究由古典戏剧扩展至现代戏剧和西方戏剧。1990年,为适应形式发展需要,中文系戏剧研究室又更名为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部分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影视方面的研究。
校对 潘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