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方言遇上动感 RAP,当神话角色化身健康卫士,近日,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护士们用一场别开生面的硬核科普短剧,在医院护士节庆祝表彰大会上惊艳全场,成功 “出圈”。这群平日里专注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摇身一变成为编剧、导演与演员,以创意满满的方式传递健康知识。
有南京话有 RAP,这个科普短剧 “亮” 了
“近时之江湖,风云骤变。有瘤魔王忽现于世,祸害苍生,黎庶苦不堪言。有侠士名笑侠者,勇于瘤魔王相搏。然刀光剑影之间,笑侠势单不能敌,身负重伤,仓皇遁入山谷,”随着这段充满武侠风的开场,科普短剧正式拉开帷幕。
剧中,太白金星化身成了手持 “个案管理师资格证书” 的神秘人物,带来 “靶向诛邪剑”,形象地介绍起靶向治疗的效果与副作用。一句 “扫码加好友 —— 小白白”,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当主角 “笑侠” 因靶向治疗出现皮肤反应,小痘痘、容颜残损等问题接踵而至时,剧情巧妙展开。
“皮肤反应症状杂,丘疹脓疱多困扰,指甲疼,毛发异,口腔黏膜肤干燥,预防之方,诸君细听,举措多精妙……” 神农登场,用押韵的台词详细讲解预防和应对皮肤反应的方法,从清洁水温、保湿霜的选择,到防晒、手足护理等,面面俱到。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两位反串的 “仙子”—— 南京白娘子和小青,操着地道的南京话,用RAP说唱的形式,将护理要点唱得朗朗上口:“锦衣宽松身,清洁护皮真。被枕勤换洗,卫生才宜人……” 幽默诙谐的表演,让现场观众笑声不断,也将枯燥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随着剧情推进,两个月后 “笑侠” 出现了甲沟炎、痤疮等问题,金银花仙子及时登场,引出中医对于火气上攻导致口腔问题的预防和治疗妙招,进一步丰富了科普内容。
灵感来源于临床,全部由护士出演
这场精彩的科普短剧并非凭空想象,其灵感完全来源于临床实践。
据该短剧的编剧、江苏省肿瘤医院护士左靖芳介绍,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常常遇到患者因不了解治疗副作用而产生焦虑,或是因缺乏正确护理知识影响康复的情况。一位参与创作的护士回忆道:“有位患者因为靶向治疗后皮肤严重瘙痒,忍不住抓挠导致感染,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心理压力也特别大。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传统的口头科普可能无法让患者真正重视并记住这些知识。”
为了让科普更接地气、更易被患者接受,由 20 余名护士组成的创作团队应运而生。她们利用休息时间,收集临床案例,梳理常见的治疗副作用及护理要点,经过数十次的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将武侠元素与神话角色相结合的剧本框架。在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反复推敲每一句台词,确保既有趣味性又不失专业性。“比如 RAP 歌词中的‘保湿区分部位,面颈轻薄,手足厚霜膏’,就是根据皮肤科医生的专业建议编写的,既要押韵又要准确传达护理方法。” 负责剧本创作的护士长王敏说道。
从剧本创作到角色演绎,全部由护士们独立完成。她们白天在病房忙碌,晚上下班后就聚在会议室排练。为了让表演更加生动,反串白娘子的护士专门去学习南京方言的韵味,练习兰花指和水袖动作;扮演神农的护士则研究古代文人的仪态,力求举手投足间展现出 “医者” 风范。“虽然很累,但想到能让患者更容易理解健康知识,一切都值得。” 参与演出的护士们纷纷表示。
另类科普,也是 “救死扶伤”
在护士们看来,这场科普短剧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另一种形式的 “救死扶伤”。
传统的健康宣教往往以讲座、手册等形式展开,虽然内容翔实,但对于患者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或心理压力较大的群体来说,接受度并不高。而这部科普短剧通过角色扮演、说唱等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健康知识真正 “活” 了起来。
一位观看了短剧的患者家属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护士就是打针发药,没想到她们这么有才。看完短剧,我一下子就记住了皮肤护理的要点,以后照顾家人更有信心了。”
江苏省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张柳柳表示,这种创新的科普形式充分展现了护士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未来,医院将成立专门的科普创作小组,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鼓励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到科普创作中来。同时,计划将短剧制作成短视频,通过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广泛传播,让更多人受益。“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科普方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真正做到从预防到治疗,全方位守护群众健康。”
这场别出心裁的科普短剧,不仅为护士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让人们看到了白衣天使们在专业领域之外的无限可能。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这样充满创意的科普作品涌现,让健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通讯员:濮家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