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因同名“可园”而隔空对话,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共鸣,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内回响。5月9日至10日,东莞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在此连演两场,引发一场“岭南之风”。此次演出是该剧全国巡演的首站,也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与东莞市文化馆签署合作协议之后的又一次深度艺术实践,更是苏州、东莞两地文化交流互动的生动见证。
《可园可源》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东莞可园为叙事核心,通过国乐、舞蹈与情景表演的多元融合,讲述了莞人张敬修回乡修辟“可园”,邀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其间“二居”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创新“撞水撞粉”技法,奠定岭南画派雏形的动人故事。
舞台上,东莞民族乐团以或婉转或铿锵的民族音乐,勾勒出岭南音乐的灵动,东莞舞蹈团则以现代肢体语言,演绎文人泼墨山水的诗意场景;布景中,在层层展开的四层圆形舞台空间上,佐以现代科技和机械舞美,大量运用激光成像技术,呈现出岭南园林的“疏朗通透、兼蓄秀茂”,营造出一种层次分明、幽邃深远的视觉效果。
作为巡演首站,苏州的选择蕴含深意。两座城市有同名园林——东莞可园以“写意”著称,苏州可园则以“精致”闻名,二者同为私家园林代表,却承载着不同的地域美学。“舞台上的岭南园林光影与国乐旋律交织,仿佛在江南的夜色中推开了一扇通往东莞可园的窗。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更让我在熟悉的江南,触摸到了千里之外的岭南风情。”观众岑先生表示。
演出期间,“从可园出发”图文展同步亮相音乐厅大堂。展览由“东莞可园”切入,进而探寻岭南画学的流播、蜕变和发展。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与江南的婉约精致在此碰撞,在亦动亦静间,让人感受到两地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
据悉,2024年,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与东莞文化馆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明确了在文化交流、创作、演出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意向。去年9月,乐团应东莞市文化馆邀请赴莞举办“盛世国乐 畅响莞邑”音乐会,此次《可园可源》苏州站巡演,是双方合作后的又一次跨地域实践,标志着两地“你来我往”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正式形成。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说:“以剧宣城、以剧会友、以剧传情,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演出,加强东莞与苏州的文化交流,促进作品提升,推动东莞文艺精品与文艺风采走向全国。”
从“盛世国乐”到《可园可源》,苏州与东莞的文化合作始终围绕交融与创新展开。“既有开放包容,又有婉约精致,东莞的岭南文化与苏州的江南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地人们都具有一股柔中带刚、敢为天下先的韧劲儿,也正是这种精神底色促成了这次‘同城对话’。”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杨飞表示,“《可园可源》以岭南故事为核心,通过当代舞台技术呈现手段,为苏州观众展现出全新视角,这不仅是技艺的赓续,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
校对 石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