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块玻璃从正面看呈哑光质感,转到背面瞬间变得晶莹通透。”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赖耘教授团队成员手持精巧的小房子模型,展示着最新研发的产品。“一旦实现产业化,它不仅能革新玻璃的视觉体验,更将推动光学功能器件迎来‘质’的飞跃,重塑城市的光影美学。”这番介绍,瞬间点燃了在场参会企业的热情。几位目光敏锐的企业代表快步上前,就产品性能、市场应用等问题与专家们展开热烈探讨,现场思维碰撞的火花四溅。
5月15日,海安新材料产业集群交流对接会“功能膜材料”专场活动在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举行,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常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8位功能膜材料领域专家,与海安功能膜材料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活动现场,智慧的交流此起彼伏,热烈的氛围始终高涨,一场关于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
作为海安“两高三新、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成员,功能膜材料产业链已集聚近90家优质企业。但随着产业向高端迈进,“卡脖子”技术瓶颈与科研成果转化难题日益凸显。为此,海安创新政企协同机制:企业提需求“出题”,政府搭平台“组局”,多方合力“解题”。
今年以来,海安市集群办牵头,会同相关产业培育部门,联合高校院所、专家团组,根据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科研资源。“通过举办小规模、高频次的对接交流活动,将企业技术‘痛点’转化为发展‘增长点’。目前系列对接活动已成功举办5场,每一场都成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加油站’。”海安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晨曦介绍说,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企业主动作为、高校院所协同攻关,三方协同发力,共同搭建一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从而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不竭动力。
“这种点对点的精准对接,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指明了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向!”南通瑞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郭晓亮难掩兴奋之情。聚烯烃接枝马来酸酐是企业重点攻关项目,但接枝过程中的气味残留、溶脂流动控制及接枝率提升等难题,一直困扰着研发团队。幸运的是,在此次对接会上,他们与常州大学杨海存教授团队“一拍即合”。双方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经过深入交流,当即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精准对接”不仅为产业协同创新注入强大动力,更搭建起产业、项目、人才等资源高效整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海安创新资源实现精准匹配,“问题共研、技术共攻、成果共享”的良性产业生态闭环模式正逐步形成。通讯员 蔡诚 苏丹 王菁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