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孙吴大1号墓”首次亮相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17 15:59:57

5月17日上午,苏州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现场展出1200件/组出土文物,其中80%以上展品与遗迹首次亮相,作为馆内体量最大的展品——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三国孙吴1号墓,仍保留着它出土时的模样,三国时期的墓葬构建,从墓道到耳室,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孙吴1号墓”成功“搬家”到博物馆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最令人震撼的展品之一便是将近90吨的“孙吴1号墓”的复原重现。这个长15米、宽10米的“庞然大物”,是江浙沪地区至今展出的最大单体文物。墓室由苏州考古人员经过7年发掘后,成功“搬家”到博物馆,并进行了精细复原。

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苏州考古所所长程义告诉记者,它的级别属于宗室家族地位非常高的人物的墓。有吴侯砖,有建兴二年纪年砖,还有出土的大量金器,这都是过去苏州地区没有见过的。因为苏州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他们从这个地方兴起,最后建立了孙吴政权。在它旁边展示的,除了1号墓墓主的随葬品外,还有同期发掘的2号墓墓主随葬品。这座墓室的发掘,对苏州历史的考证,有重要的意义。

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苏州考古所所长程义说:“过去我们没有发现过三国墓,东汉晚期到六朝之前,苏州这个地方到底什么样,我们不知道,用的什么东西不知道,人怎么生活也不知道,但是通过这个墓,大量的青瓷、金银器、铜器,还有少量的玉石器,这对我们了解三国时期高层人物的生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证。”

江河湖海变迁的考古地理揭秘

记者看到,苏州考古博物馆“源起江南”展区由“江海共潮生”“手铲释天书”“考古见姑苏”三个单元组成。苏州是首个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地级市,对草鞋山遗址、木渎古城遗址等一批代表性的历史遗存进行发掘、整理与研究。先后形成了一系列考古研究成果,为探寻苏州文明起源、梳理苏州历史文脉提供了科学依据。

苏州境内地势平坦,湖荡棋布,河流纵横,早在一万年前,吴地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苏州境内经考古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考古学家在这一带先后发现马家浜、崧泽、良渚、马桥等自人类活动之初至商代末期的完整的考古年代发展序列。

投影屏幕展现了苏州自然环境变迁与吴地先民生存发展的依存内容。展柜里展出了吴江广福西遗址考古出土的水生动物、哺乳动物标本。

程义介绍,苏州考古博物馆将展示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晚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直至近现代,整个苏州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历史。将通过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发掘成果,向观众展示苏州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田野考古与文保科技的探索体验

凭借一把小小的手铲,考古学家通过仔细的遗迹甄别、清理与整理研究,开启了复原人类历史的第一步。观众在这里可以阅览田野考古的科普知识、考古流程与获取材料的技术与方法;观察文物保护与修复;互动体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共同解锁富有趣味的苏州考古遗址总览。

墙上悬挂展示了探铲、卷尺、手铲、记录本等考古工具,信息桌面上展示的是田野考古的工作记录,以及不同类型土壤互动体验装置、考古地层学原理微视频。

文物保护是对文物生命的有效维护,而文物修复是对文物原有状貌及信息的整理与维护,通过文保实验室,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陶器、瓷器的拼合复原。

背后的沿墙通柜展示了考古文物的不同种类(陶、瓷、漆木器、青铜器、玉石器等)以及出土文物的常见伤况(破损、脱色、变形、氧化等)。

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苏州考古所所长程义介绍,考古实证突破了文献的局限,春秋晚期木渎古城都邑风貌日渐清晰,西部山区多处高等级墓葬遗址为代表的东周遗存的连续揭示,吴国都城迁移、苏州城市功能与形态发展、吴地社会生活状况得以斑窥。

草鞋山遗址真实地层进行复原

位于整个博物馆“C位”的是草鞋山遗址真实地层的复原展项,完整地呈现了江南史前文化的序列。草鞋山遗址文化内涵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苏州考古所所长程义介绍,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确定吴人的直系祖先是湖熟文化先民。湖熟文化是宁镇丘陵与皖南东部地区相当于中原殷商时代的青铜文化,存续时间约距今3700—3000年。进入西周以后,湖熟文化发展演变成吴文化。在这一区域可以看到墓葬文化遗存分布、苏州木渎古城遗址微缩模型。

从木渎古城遗址、伍子胥在太湖东岸建苏州古城、南宋平江图到如今苏州国家历史名城保护区,苏州的古城风貌和历史脉络得以清晰呈现。该展区将南宋平江图与现代航拍图相结合,观众可以领略姑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