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博物馆有看头| 这些精美酒杯为您解锁“醉”美江南生活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17 17:33:37

眼下“一杯江南——藏在杯中的三城三味”正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火热开展。从六朝青瓷的朴拙,到明清瓷玉的华彩,丰富的展品为观众呈现了独特的江南酒文化。

六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是南北文化碰撞的熔炉。阮籍醉卧避祸、刘伶《酒德颂》中“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狂放,皆以酒为媒,实现精神超脱。西晋的耳杯曲线如飞鸟展翅,这些器物见证着六朝时期文人雅士的饮酒之乐。西晋墓葬中出土的青瓷六系扁壶,釉色温润如春水,器型兼具中原的浑厚与江南的灵秀。东晋鸡首壶的造型尤其精妙,鸡首为流,壶柄成龙形,匠人将日常酒器塑成神兽。

东晋·青釉瓷鸡首壶(南京中央门郭家山M10出土)


唐代绿釉瓜棱执壶上的双鱼纹仍鲜活如生,是匠人迸发的灵感留下的岁月印记。南京江浦出土的北宋青白釉注子、温碗,展现了宋人“慢生活”的哲学:注子盛酒,温碗贮热水,徐徐加热以保留酒香。这种“隔水温酒”之法,与宋代点茶、焚香并列为雅事,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

北宋·青白釉注子、温碗。(南京江浦星甸出土)


明初,朱元璋为振兴经济,在南京兴建十六座官营酒楼,如鹤鸣楼、醉仙楼等。这些酒楼“高基重檐,栋宇宏敞”,兼具宴饮、商贸与外交功能。来宾楼、重译楼专为外国使节而设,彰显了大明“万国来朝”的气象。明代中后期,南京士大夫掀起“家酿”之风。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录士人私酿名酒达33种。他们追求清雅口感,甚至以银杏果、荷花露入酒,将酿酒变为一种文人雅趣。

展厅内明代“内酒”铭白釉梅瓶静静伫立。它的瓶身施白釉,肩部墨书“内酒”二字。据文献记载,元代磁州窑系出产的“内府”铭梅瓶是元朝廷定制的官器,用于储酒,存放于大都的内府诸库中,也曾有不少流传到民间。这件“内酒”梅瓶的主人段琦(1368—1434)生前曾任光禄寺左副使,司膳。永乐甲午年(1414)出使外邦,应为使团中负责膳食之官。

明宣德·白釉“内酒”铭瓷梅瓶。(南京中华门外定坊村段琦墓出土)


通讯员 井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文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博物南京”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