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苏州工艺美院1336件毕业设计作品“融智”江南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17 18:34:56

作为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5月16日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融智· 江南”2025届毕业开放展示周暨毕业生推介活动精彩启幕。该校2025届本专科1882名毕业生共创作毕业设计作品1336件(套),作品主题涵盖了江南文化、乡村振兴、适老化改造以及数字化新文创等,充分展现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

记者在该校美术馆各展厅里展示的毕业设计作品展现场看到,江南文化主题作品细腻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让人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诗意世界;乡村振兴主题作品则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展现了学生们对乡村未来的美好愿景;适老化改造主题作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通过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数字化新文创作品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视觉传达学院广告艺术专业22级商业插画班学生谭映红和张一琦花了近2个月时间,以唐伯虎为IP设计了一款名为“嘿!桃花坞”的H5小游戏。“我们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创新打造的轻量化文化传播模式,扫码就能无缝接入桃花坞的数字体验空间,穿越到唐伯虎的家,进行各种互动,中间还插入了以唐伯虎为主角制作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视频,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桃花坞文化。”

谭映红介绍,在内容设计上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将桃花坞深厚的街巷文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时代青年喜爱的数字交互形式进行创新演绎。创新层面上,采用H5技术架构打造沉浸式互动场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逻辑,让用户在游戏化探索中自然感知文化肌理。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运用像素艺术风格进行视觉重构,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又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数字表达形态,构建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文化体验场景。

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木刻年画)专业的毕业生贲腾耗费半年时间创作的《古往今来》,以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展现大运河的古今变迁。作品遵循传统刻版套印工艺,运用三青、三绿、朱砂、藤黄等经典矿物色,在保持桃花坞年画鲜明木味与装饰性的同时,通过现代色彩调配增强画面协调度。

贲腾告诉记者,作品通过上下构图巧妙串联:下部描绘山塘古镇的运河盛景,上部则呈现苏州现代都市建筑群,蜿蜒的运河与流云贯穿画面,形成时空对话的视觉纽带。“作品既是对大运河‘经济与文化共荣’传奇的致敬,更是非遗技艺的活化实践——以刀木为媒,让六百年的刻印语言诠释姑苏古建之美与现代都市之变,实现传统工艺与时代精神的创造性共鸣。”

环境艺术学院毕业生郭轩彤以视障老人为主体创作了适老化设计作品《以感代偿,开启感知新“视”界》。“视障老人的视觉有欠缺,所以我主要以触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的感官来辅助他适老化生活的设计。”

她向记者介绍,比如卧室通过触摸体验不同纹理、不同材质变化,这种触觉感代偿设计让他区分该区域是什么样的功能区;听觉主要靠的是技术,会通过语音提示说您已到达了什么空间、完成了什么事;嗅觉则通过日常的植物、香氛等的气味、香味作为特定空间中的指引。“通过多感官的创新、视觉优化的设计以及适老化的技术改造这三方面去打破多感官之间的设计壁垒,来满足老人在生活上的需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范卫东介绍,今年的毕业开放展示周以“融智·江南”为主题,这一主题以“融合智能科技”与“重塑江南文化”为双核,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地域文化的创新表达与职业教育赋能文化产业的使命,体现苏州工艺美院立足本土、面向未来的发展定位。“融智”旨在通过AI、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激活江南非遗技艺的现代生命力,打造“技术之智”;深度挖掘苏州园林、吴门画派、苏作工艺等文化基因,构建“数字江南”美学体系,开启“文化之智”;培养兼具传统工匠精神与数字技术素养的“新江南匠人”,强化“育人之智”。“江南”旨在突破传统江南意象的静态呈现,以交互装置、虚拟场景等媒介重构“可感知的江南”,推动文化焕新;推动非遗技艺从“博物馆保护”转向“年轻化消费”,助力苏州打造全球数字文创高地,助力产业升级。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毕业设计作品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企业专家从市场需求、技术落地等维度提出建议,助力学生作品向商业化转化。环境艺术学院的《远山蓝酒店室内设计》与企业深度合作,设计构建了一个“可呼吸”的山居生态体系,具有直接商业价值。工业设计学院的《高原生物燃料回收处理系统》与相关环保企业合作,解决高原地区能源利用及粪便处理问题,既改善卫生状况,又为高原增添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来源。

二是数字化赋能传统,推动技艺革新。视觉传达学院的《视觉遗韵》融合传统纹样与TD粒子技术,以春夏秋冬为线索,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视觉艺术作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数字艺术学院的《追星》项目,则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展示了在未来中国的太空科技发展,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来科技的魅力。三是注重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许多作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设计作品传达出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如手工艺术学院《苏城新韵·像素织影》通过对苏州古城、新区的艺术表达,传递出当代大学生对城市改造的路径思考。美术学院《春运·家的方向》采用竖幅构图展现旅客在火车站站台候车时的情景,引发对于乡情、家庭等的思考。服装设计学院的《万物生》通过自然与都市的共生关系探讨生命的韧性,表达出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昂扬的生活态度与责任担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