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并称为“京华三绝”;营救好友吴兆骞,更他流芳后世,为此写成的两首《金缕曲》感人至深,被称“千古绝调”。他就是顾姓名人之一,清代文学家顾贞观。
“第一飘零词客”
明崇祯十年(1637年),顾贞观出生于无锡。曾祖顾宪成是明朝东林学派的领袖;祖父顾与渟是四川夔州知府;父亲顾枢博学多才,是东林学派另一领袖高攀龙的门生。少年时代,顾贞观就参加了由吴江名士吴兆骞兄弟主盟的“慎交社”。社中他的年龄最小,却“飞觞赋诗,才气横溢”,与声望甚隆的吴兆骞齐名,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康熙五年(1666年),顾贞观中举。第二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康熙十年,因为受同僚排挤,落职归乡,自称“第一飘零词客”。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学士明珠听说了顾贞观的才名,聘请他为儿子纳兰性德授课。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两人遂成忘年交,他还为纳兰性德编订了《饮水词》集。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网罗汉族士大夫,著名文人学者朱彝尊、陈维崧等人都被举荐到京师。顾贞观、纳兰性德与他们经常聚会,吟咏唱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四年,吴兆骞、纳兰性德先后病故,顾贞观悲痛不已,不久回到家乡无锡,从此避世隐逸,专心读书,一改年轻时风流倜傥、热衷交游的生活。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顾贞观病逝。
求纳兰救好友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曾合力营救吴兆骞,轰动了大江南北。
吴兆骞,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人,少有才名,但性情简傲,不拘礼法。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参加江南科考,放榜后,吴考中举人。虽然得中的多是名士,但也有不少人贿赂考官走了“后门”,落榜生齐聚贡院门前声讨。顺治帝听后大怒,严令彻查,并亲自组织重考。第二年,考生入京,考试时都带着刑具,旁边有士兵看守。吴兆骞拒不答卷,也有人说是他吓得浑身战栗没答完。后虽经礼、刑两部多次严审,查明吴兆骞确实没有舞弊行为,但依然被判全家流放宁古塔(今属黑龙江)。
当时的宁古塔气候酷寒,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流放到那里的人往往九死一生。吴兆骞出身江南官宦之家,艰苦可想而知。康熙继位后,也没有为此案平反的意思。在吴被流放时,顾贞观承诺必定全力营救。朝廷中有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过去与吴都有过交往,顾贞观奔走于权贵之门,但人情淡薄,世态炎凉,近20年过去,一切努力付之流水。顾贞观一筹莫展,心情抑郁。
康熙十五年(1676年),顾贞观向纳兰性德求救,把写给吴兆骞的信《金缕曲》二阕给纳兰看,纳兰看后泪流满面,答应帮忙。但他知道难度很大,同时与吴兆骞也没有交情,因此答应十年为限。顾贞观一听说:“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纳兰性德、徐乾学、顾贞观等许多人合力帮忙,吴兆骞终于回到京师,此时已经过去了23年。
据说,吴兆骞归来后,到明珠府上拜谢,在一间屋内墙壁上,见有题字:“顾梁汾(即顾贞观)为松陵才子吴汉槎(即吴兆骞)屈膝处”。吴兆骞知道顾贞观为人高傲,而他为救自己给别人下跪,吴兆骞不由大恸,泪如雨下。
顾贞观的《金缕曲》共两首,来看其中的一首: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维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此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
大意是:你近来平安吗?即便你现在归来,这段经历的千难万苦,又哪堪回首?昔日朋友成路人,有谁能安慰你;你母老家贫子幼,早记不起杯酒相娱的时侯。魑魅害人的事应该司空见惯,正直人总是输在覆雨翻云的小人之手。你在塞外只能与冰雪周旋,一过就是多年。
劝你不要让泪水把牛衣(乱麻编制的给牛保暖的披盖物,汉代王章贫困的时候,曾与妻子卧于牛衣上对泣)滴透,数数天下的戍边人,仍旧和家人团聚的,能有几个?自古红颜命薄,有才命途多舛,他们还不如你。只是在那极远的边塞,四季冰雪的苦寒难以忍受。转眼已过二十年,我要像申包胥(楚国大夫,立誓要保全楚国,向秦国求救,后果然如愿)那样实现诺言,像燕国太子丹盼归使乌头白马生角(太子丹求归,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太子丹仰天长叹,感动上天,果然乌头变白,马也生角)那样,一定把你营救。我就以这首词代替书信,请你妥善保存不要忧愁。
这首词上片写对吴的问候、同情。“冰与雪”,暗喻自己与吴兆骞生存都很艰难。下片劝慰吴,并表示自己一定全力相救。通篇如话家常,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精于古诗词
顾贞观禀性聪颖,幼习经史,尤其喜欢古诗词。在顺治末年,顾贞观辞亲远游,到达北京,康熙元年(1662年),在萧寺题诗“落叶满天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落叶满天,淅淅沥沥的声音彷佛落雨;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啊,你竟然彻夜不眠)为龚鼎孳称赏,而声誉鹊起,名动公卿。
顾贞观还作过一首写南京的词《金缕曲·秋暮登雨花台》:
此恨君知否?问何年,香消南国,美人黄土?结绮新妆看未竟,莫报诸军飞渡。待领略倾城一顾。若使金瓯常怕缺,纵繁华千载成虚负。琼树曲,倩谁谱?
重来庾信哀难诉。是耶非、乌衣朱雀,旧时门户。如此江山刚换得、才子几篇词赋。吊不尽人间今古。试上雨花台上望,但寒烟衰草秋无数。听嘹唳,雁行度。
上片以“此恨君知否”发问,统领全篇,接着提到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和爱妃张丽华,摹拟陈后主的口吻叙述荒诞之事:如果总是担心江山破碎,即使繁华千年也算是虚度。在讽刺嘲笑的语调中,蕴含愤恨和痛心;下片转入“伤今”,化用前人诗句,自比庾信重游,哀叹人间从古至今的沧桑浩劫,又感喟文人词赋于世无补。明朝崇祯帝自尽(1644年)时,顾贞观已经8岁。如今身处康熙盛世,不敢直抒胸臆,只能借陈朝史实,以写心中隐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