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姓名:潘焰荣
出生年:1985年
职位:推尘设计(T-Change Design Studio)工作室创始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平面设计师联盟理事;
获得荣誉:两次摘得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铜奖、荣誉奖;中国最美的书奖9项;英国D&AD石墨铅笔1项、木铅笔奖6项;美国One Show Design银铅笔2项、铜铅笔1项;美国纽约ADC铜方块奖;日本东京TDC提名奖2项;GDC15平面设计在中国提名奖;GDC19平面设计在中国最佳奖、提名奖、评审奖;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奖2项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金奖、银奖、铜奖;香港环球设计大奖银奖、铜奖;第九届全国书籍艺术设计展2项金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金奖;
2009年,大学毕业的潘焰荣怀揣对设计的梦想,10年耕耘,不忘初心。次年,潘焰荣设计的《汉诗昆山》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荣誉,那一年他24岁。2014年,潘焰荣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推尘设计(T-Change Design Studio),从事品牌、包装、书籍设计等相关工作,而他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著名书籍设计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芳
在潘焰荣心里,一本美的书是简约纯粹而朴素的,庄子说:“素朴而天下莫与之争美” 这是庄子对大自然的礼赞,朴素可以称美于天下。书籍整体概念“度”的把控,材质工艺“适”的表达,让书籍更能散发独特的温度,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当下是纸媒唱衰的年代,一本好的书籍作品,不仅仅只是满足阅读,而且可以成为了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正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所言,书籍的魅力并不仅在于对信息的“传递”,而在于书籍对信息的“珍惜”。
80后设计师潘焰荣,是中国平面设计圈备受瞩目的一位年轻设计师。他是中国最年轻的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他9次摘得“中国最美的书”奖,同时在全球各大重要的专业设计奖上也都频繁看到他的身影。由他设计的《观照——栖居的哲学》获得2020年“世界最美的书”铜奖,这也是潘焰荣继2018年《茶典》摘得“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后,再一次获得殊荣。
《观照——栖居的哲学》
“阅读体验”是潘焰荣做书籍设计一直思考和研究的,他说:“每本书都应该有它的样子,它为文本内容而存在,为阅读而设计,设计过程需要我既忠于文本内容,又要有自己观点的表达。”《观照》的文本结构很容易做成一本普通的产品图录,但潘焰荣希望在把控丰富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注入一些新的思考。《观照——栖居的哲学》从设计上来说,摆脱了一般性的图片罗列,而采用分镜头分割的手法,呈现出古家具的每一个细节和工艺特点的关节处。这本书的另一特点是运用准确的矢量化图形对椅子进行解构剖析,分解图增加了对椅子结构的理解,使宏观与微观图像形成对比。书中还大胆地在黑色纸张上进行黑色印刷,沉稳厚重的效果与紫檀家具的木色相近,对页中不时插入小幅画页,使椅子主题得到了很好的渲染。
采用现代设计语言阐释古老的茶典
对于是否更偏爱传统文化类书籍得设计的提问,潘焰荣表示,很多是出版社委托,并非有意选择。“每次接到传统文化这类题材的设计任务,我都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的题材以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去呈现,我希望自己的设计语言符号是能被人理解的,自己的设计审美是可以被接受的。”在传统题材的设计上,潘焰荣有自己的理解与表达,他希望赋予传统生命,符合当下人的阅读审美品味。在他的作品里,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谈及《茶典》的设计,潘焰荣向记者介绍,《茶典》以钦定《四库全书》中的八部茶学著作为蓝本,是一部“爱茶人的圣经”。丰富的内容向当下的爱茶人传播中国的茶文化,并精选中国历代“茶”主题珍品书画九件作为插页,采用现代设计语言阐释古老的茶典,使读者能在古代书画所营造的诗意悠然的阅读氛围中感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增加了阅读的层次感。乍一看,《茶典》的书籍整体看似没有过多设计痕迹,其实潘焰荣是希望把设计隐藏,不露声色地把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中国“茶”文化的气韵安静的融合在书籍内,温润典雅的气质,恰到好处地将“茶”——中国文化的经典元素呈现在世界面前。
《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呈现出了桃红柳绿的民俗气质
《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本书中,潘焰荣营造的是一个桃红柳绿的缤纷世界,书籍装订上采用古籍线装,纸张采用宣纸材料,手感柔软。由于对传统纸媒的挚爱,潘焰荣在平日对纸张材质的关注,每一张纸都有它的气质,它适合在不同题材的书籍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在《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这本书中,潘焰荣将日常生活里常用的招贴纸,运用到了书中,让这本书呈现出了桃红柳绿的民俗气质。这本书曾获2016“中国最美的书”,同时在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和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中均获得金奖也是众望所归。
99件文物里的南京
“目前我刚完成了《书之极》的设计样稿,这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作品。”潘焰荣告诉记者,这本书是以收藏家的角度,讲述了他收藏的24本全球知名艺术家手作书的故事,图文并茂,很是精彩。“我觉得自己不仅是设计师,更像是这本书的导演,文字、图片、色彩等都有着自己的挂观念表达。而且我也很期待有机会以艺术家的身份去完成一本概念手作书,去挖掘纸张创意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