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针对新加坡抗疫工作发表自2月以来的第五次全国电视演讲,他在演讲中用到的水杯在不少网络媒体上火了起来。在半个小时不到的演讲中,他宣布了一系列包括新加坡将继续“内封”到6月初等在内的最新防疫措施。为广大网友津津乐道的是,他说完一段话以后就会喝一口水,然后换一种语言继续发言。几次水喝下来,他分别用了英语、马来语和中文演讲,看起来似乎无缝衔接,全程无压力。“好想也拥有一个这样的杯子,做一个平平无奇的语言小天才!”我的一个年轻朋友也转发了这条相关新闻并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感叹道。
李显龙的多语言演讲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新加坡的多种族多语言文化。新加坡虽然只有六百万不到的人口,除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华人外,还有分别占人口总数约13%的马来人和约9%的印度人。新加坡政府除了承认三大种族各自的母语中文、马来语以及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外,还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也是全国通用语。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经在2011年他的新书《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发布会上如此阐述这种安排背后的思路:“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社会,英语不会让任何族群如华人、马来人和其他人处于劣势。所有人都必须学习世界上大多数人使用的英语,作为第一或第二语言。”
语言中心
新加坡自1966年起在中小学实行双语政策,学生不仅以英语学习,也学习自己的种族语言,称之为“母语”。政府认为,母语的教学能保留独有的文化价值观。而对新加坡华人来说,他们必须努力保留母语来维持认同感,培养孩子的纪律性。1978年起,新加坡教育部专门设立语言中心,推出三语政策。目前可选第三语言包括中文、马来语、印尼语、阿拉伯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
以我目前就读初一的儿子来说,小学六年中,他的所有科目都是英语授课,中文是作为一门语言课来学习,并且在小升初考试中占有和其他三门主课一样的比重。小学期间,学校也曾安排去北京的小学访学和学习书法、象棋这样的文化活动。而去年小升初考试结果放榜后,作为全国成绩前10%的学生,他又得到了新加坡教育部提供的可以选择一门第三语言的免费学习机会。
从家长角度坦白说,在应试教育为大背景下的双语甚至三语政策未必能真正培养出多少精通跨语言跨文化的“语言天才”,有时候看看我儿子那幼稚的作文水平,也难免对他的语言学习有两头不着岸的担忧。但退而求其次来说,如果我们对学习语言的要求放低一些,以“能说会听会读”来定义语言才能的话,“语言天才”在新加坡还是不少见的。4月1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国内媒体合作安排了一次云会议,邀请了两名新加坡专家和国内的李兰娟院士和张文宏医生交流经验。其中一名新加坡的专家是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临床主任苏安·华素(Shawn Vasoo)医生。华素医生是中印混血,中文口语流利,和李院士以及张医生全程中文交流看得出也是相当自然。虽然不时会蹦出一些如“巴仙”(百分比,从英文 percent音译而来)这样的特色新加坡式中文,从全场直播效果看,似乎倒还没有影响双方之间的沟通,这也算是值得八卦的又一条花边新闻了。
关于作者
王毅 南京人,现就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拥有传播学硕士学位。
(独家专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