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本期推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杜鹏飞先生作品。
★☆★参展艺术家:杜鹏飞
杜鹏飞,1978年生于黄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青年书协副主席、黄山书画院院长。曾任中国书协“翰墨薪传工程”首批专家教师组成员、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师等。获中国文联第四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书法十杰”,九届国展、二届隶书展获奖提名,入展第十二届国展,第三、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三、四届全国隶书展等中国书协展赛三十余次, 入展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获西泠印社主办第二届沙孟海杯书展特等奖、安徽省政府社科文艺奖二等奖两次等,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一日一书》教学节目15讲。
黄宾虹诗(32cm×33cm)纸本水墨
临古日课(68cm×28cm)纸本水墨
隶书(180cm×8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临古日课》(66cm×33cm)
《石涛诗一首》(66cm×33cm)
山东访碑散记
杜鹏飞
有好多次机会可以去山东访碑,但一直没去。访碑,最好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要不一群人一起看,气场大,可以互相感染。所以此次中央美院首届兰亭书法班山东访碑之行,期待非常。
《石涛〈黄山是我师〉》(66cm×33cm)
《石涛诗一首》(136cm×66cm)纸本水墨
对于个人来说,礼器碑张迁碑就是我心目中的兰亭。见到了魂牵梦绕的这两块碑,我偷偷地一一鞠躬。
泰安岱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其庙貌巍峨,宫阙重叠,庄严肃穆,气象万千。引发了我对“庙堂气”和“正大气象”的新思考。
看张迁碑剪裱本时,我们第一眼会被每个字的欹侧动态所吸引。拜观原石,欹侧动态的第一印象会隐去,首先看到的是朴厚肃穆的整体气象,是“正”。其方楞的刚性,变成了刚中蕴柔。
篆书 133cm×33cm×2
隶书 吴均诗 66cmX33cm
隶书 崔瑗座右铭 66cmX33cm
当代人写汉碑大都张扬,但我们去品读汉碑原石字迹,都是很文雅很静穆,即使是摩崖范畴的《石门颂》,奔放豪迈,其本质也很静气。这点在看剪裱本时不太容易注意,但在看全碑拓片和原石时很容易感受到。
礼器碑复归平正,碑阳碑阴碑侧,由理性到感性,面貌不同,但主线不变。在创作风格上的如何变化这个命题上为我们做出了极佳的示范。
临张迁碑阳 240 cm×98cm
临张迁碑阴 180 cm×96cm
临张迁碑阴局部
“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先生在启发着我们。礼器碑的蚕头燕尾起笔方健,燕尾迅疾而出,千变万化,不可端倪,爽健如见笔锋飞动。刀锋和笔锋的关系,经过了若干年漫长的误读,已基本形成了共识。书法艺术就是在一代一代的误读中前进发展。
史游急就章句 240cm×120cm
看汉碑全碑拓片,观摩原石,赏原石的质感和浩茫气象,关注汉文化,培养“人”的大气象,对于一个有志于写隶书的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临帖日课 136 cm×99cm
清康有为说,经石峪为榜书之宗,又言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清包世臣说泰山经石峪大字,与焦山瘗鹤铭相近,而渊穆时或过之。其中“安静简穆”、“渊穆”都提到一“穆”字,值得深思。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景区为了便于游客观赏,俱以红漆描之,观之宛如新写,就像一古玩被清洗去了包浆,总感觉缺乏一种古意旧气,让我有点失望。
拜观胶州高凤翰纪念馆,意外地发现高凤翰与徽州有不解之缘:他在四十五岁时被委任歙县县丞试用,从此开始了他宦海沉浮的坎坷生涯。后还代理过休宁、绩溪县令。他日再细查资料。
四条屏 248cmx62cmx4
如何找到古法和自己心性笔性相契合的这个“点”,并且去不断丰富这个“点”,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要用一辈子时间来做的一件事。高凤翰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笔愈苍辣,气魄宏大,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他就成功地找到了这个“点”。
雪中寻郑文公上碑,天色已晚,郑文公上碑迷漫不清,加上隔着铁栅栏,实在是难睹庐山真面目。再登左边一条小路,见到了著名的“上游下息”,兴奋异常。此碑刻比印象中的小。很奇怪的感觉:很多碑刻原石字迹都比印象中字帖的字迹小,比如张猛龙碑,张迁碑。是气象大让观者误以为字也大?
书友担心这些古碑保护不力的问题。该消逝的会逐渐消逝,该离去的会慢慢离去。现在社会的文明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可能就是一须臾。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也就是一小点。文化遗产会慢慢消逝,我们正行走在消逝中,但文化遗产的艺术精神一定会永存!
朱晓晶编辑整理
